“废弃农药厂的地能用来建公园吗?”这个问题戳中了不少城市发展的痛点。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曾有大量农药生产企业,随着产业升级,许多老旧厂区搬迁后留下的土地,成了市民眼中的“闲置资源”,却可能是藏着“化学隐患”的“隐形毒地”。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学院等团队在《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发表研究,系统调查了我国农药工业场地的污染现状、健康风险及修复情况,发现这些场地普遍存在“复合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都可能威胁健康,而当前修复技术在气味控制、低碳环保等方面正面临新挑战,为“毒地”安全重生提供了科学指南。
农药厂旧址的“毒素图谱”:不止一种污染物,还会“悄悄扩散”
提到农药污染,很多人会想到蔬菜水果上的残留,但废弃农药厂的污染更“顽固”。这些场地在几十年生产中,农药原料、半成品和废水可能渗入土壤、渗入地下水,就像“打翻的化学试剂瓶”,毒素在地下形成“隐形网络”。
研究团队梳理全国多地数据发现,这些场地的污染有三个“典型标签”:污染物种类多,土壤中最常见的是有机氯农药(如六六六、滴滴涕)、有机磷农药,还常混着镉、铅等重金属,就像“混合毒素鸡尾酒”,每种“成分”都有不同毒性(Fig.2a);复合污染普遍,超80%的场地同时检出2种以上污染物,有的甚至是“有机物+重金属”协同作用,毒性比单一污染物更强;空间分布“不均匀”,生产车间、废水池等“重灾区”的污染物浓度,是厂区边缘的10-100倍,而地下水的污染会随水流扩散,形成“污染晕”,最远能蔓延到场地外几百米(Fig.3a、b)。“就像一张没标注的‘污染地图’,不同区域‘毒性’天差地别,修复时得先‘摸清家底’。”团队成员解释。
健康风险:土壤地下水都可能“伤人”,潜在场景要警惕
这些“隐形毒素”会不会影响我们?研究通过健康风险评估发现,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确实存在健康隐患。例如,部分场地土壤中某有机氯农药的致癌风险值超过国家标准,长期接触可能增加患癌风险;地下水中的重金属则可能通过饮用、皮肤接触进入人体,损害肾脏和神经系统(Table 1)。
最让人担心的是“潜在暴露场景”。如果废弃场地没修复就改建成住宅、学校,孩子在地上玩耍可能误食污染土壤,居民打井取水可能喝到受污染的地下水。“之前有城市把农药厂旧址改成小区,居民入住后发现血样中农药代谢物超标,就是典型案例。”团队提醒,这类场地必须先修复达标,才能“二次利用”。
修复技术“各显神通”,但新挑战让工程师头疼
为了让“毒地”变“安全地”,我国已开展不少修复工程。数据显示,土壤修复常用“挖走污染土”(异位修复)和“原地解毒”(原位修复),其中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因效率高、成本适中,用得最多,占比超40%(Fig.4a、b);地下水修复则靠“抽水净化”“渗透反应墙”等,有的项目能让污染物浓度降90%以上(Table 2)。
但修复过程中,新问题不断冒出来:气味投诉多,修复时污染物分解会释放刺鼻味,周边居民投诉率高达60%,工程师现在用“密封罩+生物除臭”组合,就像给修复区“戴口罩”;碳排放压力大,传统异位修复要运大量土方,碳排放高,团队建议用太阳能驱动设备,走“绿色修复”路线;气候变化添乱,暴雨可能让污染物扩散更快,干旱会让微生物修复“罢工”,未来得设计“气候适应性方案”,就像给修复工程“买保险”。
未来:让“毒地”安全重生,还需“全周期管理”
研究团队指出,农药厂旧址修复不是“修完就完事”,而是“长期守护”。未来要建立“污染调查-风险评估-精准修复-长期监测”的全链条机制,比如开发“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跟踪污染物变化,推广低碳修复技术。“最终目标是让这些土地既能安全利用,又不给环境留负担。”
来源: FES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