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门诊,有不少病人前来咨询——担心留置导尿管出院在家护理不当,会引发感染、管路堵塞等问题,非常焦虑。今天,泌尿外科杨健主任就把最关键的5个居家护理细节讲透,帮您避开误区,安全护理。
细节1:保持会阴清洁,顺序“从内到外”
这是最容易出错的一步。很多人清洁时从尿道口皮肤开始,再擦管路,反而会把皮肤上的细菌带到管口,增加感染风险。
正确做法:
1. 清洁前先洗净双手:每日早晚用清水或者络合碘消毒液先轻轻擦拭导管靠近管口的部分(从管口向外擦5~10厘米)(男性需翻开包皮清洁,女性需从尿道口向肛门方向擦拭,避免逆行感染)排便后及时清洗会阴及肛门部的皮肤。
2. 再擦拭尿道口的皮肤(以管口为中心,范围至少覆盖5厘米)
3. 清洁后用干纱布轻轻吸干水分,保持局部干燥。
4. 留置尿管可以进行淋浴,但是不能坐浴以及泡澡,避免尿管浸泡在水中。
细节2:导管固定“松紧要合适”,别勒也别晃
导管固定不当,要么会牵拉管口导致疼痛、出血,要么会因晃动让细菌更容易进入,还可能导致管道脱出。
正确做法:
导尿管:用专用固定贴或者3M胶布,高举平抬法,外固定导尿管。
妥善固定在大腿内侧(女性可固定在下腹部),避免牵拉、打折或脱落,活动时尤其注意,如翻身、起身。避免过紧勒住皮肤,也别太松导致管路来回晃。
特别提醒:别图方便把导尿管绕在腿上或腰上,也别用绳子、橡皮筋等非专用物品固定,防止压迫管路或造成皮肤损伤。
细节3:引流袋不可高过于腰部(膀胱水平)
很多人会随手把引流袋放在床上、椅子上,一旦引流袋位置高于尿道口袋内的尿液就可能逆流回体内,直接引发感染,这是“致命误区”。
正确做法:
1. 无论站立、坐着还是躺着,引流袋都要低于管口位置(比如卧床时,引流袋挂在床沿下,别放在床上及地面)
2. 外出时用专用挂袋挂在裤腰下方(或者使用别针固定在裤腿上)避免提在手里或放在包里。
3. 集尿袋的引流管开口需保持闭合,倾倒尿液时先洗手,打开开关后及时关闭,避免接触污染物。前后都需要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细节4:关键操作:更换引流袋“别太勤,也别太久”
有人觉得“越勤换,越干净”,每天换好几次,也有人觉得“没满就不用换”,拖到袋子快溢出来才换——这两种做法都不对。
正确做法:
1. 普通引流袋:每天更换1次。具体看医生建议,若出现袋子破损、污染,要立即更换。
2. 抗反流引流袋:可7天更换1次,它能防止液体逆流,更换频率可稍低。
3. 导尿管需按医生要求更换,通常每2-4周1次(特殊材质可延长),不可自行拔管或更换,需由医护人员操作。
(▲AI图)
集尿袋内尿液达到3/4时,需及时倾倒,不可过满,避免压力过大,导致尿液逆流。
细节5:观察“2个信号”,出现异常立即就医
居家护理时,除了做好操作,还要每天观察导管和身体的情况,出现以下信号,可能是感染或管路问题,别拖延:
1. 局部信号:管口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或有渗液、出血。
2. 全身/尿液信号: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即使插了导尿管也可能有),尿液浑浊、有异味、带血,或伴随发烧(体温超过38℃)。
这些“小习惯”能帮你减少麻烦
1. 每天喝够水:除了医生有特殊限制(如肾功能不全),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能稀释尿液,减少管路堵塞和感染的风险;
(▲AI图)
2. 别憋尿:即使插了导尿管,也别刻意憋尿,有尿意时及时打开开关引流。
3. 适度活动不受限:可进行日常轻度活动,如散步、缓慢翻身。
4. 记录情况:每天简单记一下引流液的颜色、量,比如“早8点倒了300毫升,颜色淡黄”,复诊时给医生看,能帮医生判断恢复情况。
专家提醒
泌尿外科杨健主任温馨提醒:居家护理导管看似简单,但每个细节都关系到健康。只要记住“清洁对、固定好、袋放低、勤观察”,就能最大程度避免问题,安心度过护理期。如果操作中遇到不确定的地方,别自己摸索,及时联系医护人员,他们会给你针对性指导。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张小波 冷福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