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绣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的瑰宝,四大名绣核心技艺产品,源自苏绣,有2500多年的文化历史。双面绣又称两面绣,即在同一绣制过程中实现作品正反两面图案色彩一致,精细雅洁,针法匀称两面平服效果。双面绣的艺术特点:山水有远近之感、楼阁能现深邃之体、花鸟可见亲昵颜容,人物可感灵动气息之情。如今双面绣技艺经改革创新已提升至双面异色、异形、异针的 “三异绣”,刺绣技艺发展到神奇莫测的艺术境界,真正体现了非遗技艺与现代美学科技的完美结合。综观刺绣历史发展轨迹,可见双面绣的最早发现是在出土的北宋文物团鸾经袝及一些高档日用经祔上,这些精微双面绣成为了宋代刺绣技艺的代表;随着社会进步,清朝宫廷对日常生活追求,促使刺绣匠人尽心细绣,苦心刻划绣制各种符合朝廷官宦、贵族商人所需的刺绣物品,正是这种需求动力推动双面绣工艺不断发展,各种双面绣不断问世。据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介绍,清朝乾隆时期保存最完整、刺绣工艺最高的是双面绣《富贵寿考围屏》,此绣品规格:高192.5mm,宽251mm,绣品图案上的牡丹、芙蓉、菊花、灵芝、石榴、石竹等形象生动、姿态逼真,绣品正反两面色彩一致,整齐光滑而精细雅洁,加上精雕的优质木材边框和底座,印证了清代刺绣技艺的水平。另在南京博物院珍藏的清代两款直径大于25mm双面绣纨扇和团扇,以细绢为底料,精心绣制的花蝶、花鸟色彩柔和、情景温馨,这套双面绣扇子与故宫珍藏的《富贵寿考围屏》绣品成为清代苏州地区双面绣技艺的标志,代表了清代苏绣艺术风格,苏绣技艺水平,清代苏南丝绸织造艺术成果。新中国成立后,苏州附近一带有名望的刺绣传承人聚集到原苏州市文联民间艺术研究组刺绣生产小组,从事刺绣文化历史传播,刺绣技艺传承研究,其中以李娥瑛、顾文霞为代表的苏绣团队成功试绣完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幅双面绣《五彩牡丹》,该幅双面绣艺术品的创新点是采用散套针法表现牡丹五彩浓淡深浅变化,是在传统双面绣正反单色工艺基础技艺上的提升。该绣品获得江苏省手工业联社的一等奖,从此李娥瑛、顾文霞名就双面绣,该苏绣团队通过扩大建立了双面绣小组,着重研究双面绣技艺、双面绣制作工艺,研究传统刺绣技艺如何融入现代设计与美学,并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提升双面绣技艺;通过刺绣技艺竞赛、展览交流提高双面绣技艺传承能力;通过接收湖南湘绣联社刺绣匠人培训,扩大双面绣技艺传承区域;通过双面绣技艺改革创新,提升刺绣的社会经济价值。1960年苏州刺绣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双面绣小组成为其中科研核心。该研究所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专业刺绣研究机构,位于苏州市世界遗产环秀山庄之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技艺”唯一责任保护单位,“苏绣”国家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研究所主要任务是传承苏绣技艺与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培养苏绣技艺人才。建所以来,在刺绣针法研究室主任李娥瑛、所长顾文霞带领下,通过研究汇集40多种传统针法与双面绣技艺,新材料应用,开发了《原子弹爆炸》、《毛主席像》、《毛主席在安源》、《开国大典》、《长江万里图》等系列双面绣百余幅,创新研发戳纱针法,改革多种传统针法,将打籽绣针法、乱针绣针法、打点绣针法运用于双面绣,经过尽心努力,双面绣技艺达到了古今刺绣领域独一无二的奇迹,其中与北京画猫专家、中国近现代工笔画家曹克家共同设计《小猫》、《波斯猫》、《白猫戏螳螂》、《月季小猫》、《金鱼》、《松鼠葡萄》等曾先后获得各种国家奖、国际金奖几十次;这些双面绣精品成为珍贵礼物被赠送国外领导人和贵宾,现大部分珍藏国外博物馆、艺术馆,还有部分进入国内外高档工艺品市场,供世人欣赏。如今苏绣双面绣已作为一张靓丽名片,展现在国内外艺术舞台。李娥瑛、顾文霞带领苏州刺绣研究所创下的科研成也获得多项苏州市科技成果奖,并收获了全国科技大会嘉奖。传统刺绣技艺将双面绣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李娥瑛、顾文霞传承团队在探索技艺坎坷道路上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勇攀技艺高峰的精神传承至下一代人。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传统双面绣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李娥瑛、顾文霞苏绣团队在非遗传承创新可持续发展史上又创造了奇迹——成功开发了双面异色绣,即通过引进机绣实现人机结合创造双面异色绣新工艺,这项机绣技艺是凭刺绣女红功夫一针不差、一针不乱,恰如其分调整面线和底线实现的,《山茶燕子》是我国第一幅双面异色机绣实践成果;它为苏州刺绣研究所传承人任嘒闲、赵骊珠完成我国第一幅双面异色异样绣《刘英俊、王杰》奠定了基础,《刘英俊、王杰》双面异色绣,一面是刘英俊、另一面是王杰,两个不同人物,两面不同色彩,出现在同一绣面上;该项苏绣技艺成果又成了双面三异绣的启蒙老师,苏州刺绣研究所首创双面三异绣《小白猫和叭儿狗》的基础台阶,《小白猫和叭儿狗》双面三异绣就是在一个插屏的同一幅薄如蝉翼的尼龙绡两面,用散套针在正面绣制小白猫,用乱针绣在反面绣制叭儿狗,在绣制过程中两个动物外形轮廓要吻合一致,即在同一面料上要出现两面色彩不同、图案不同、针法不同的刺绣艺术效果,这种刺绣技艺就是双面异色异样异针的双面三异绣,一种由苏州刺绣研究所创造发明的,前所未有的高精非遗刺绣技艺。2006年苏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首批(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娥瑛、顾文霞用毕生精力传承发展双面绣技艺,并带领苏州刺绣研究所传承团队创新研发了双面异色技艺,创造发明了双面三异绣技艺,李娥瑛与顾文霞苏绣团队的卓越贡献和艺术成就推动了中国非遗刺绣技艺的可持续发展,她们的英名将随苏州刺绣研究所发展永载史册。
来源: 苏州刺绣研究所,首都图书馆非遗文献馆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非遗与地标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