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金丝猴的金色毛发掠过岷山的云雾,当亚马孙闪蝶的翅膀在雨林中划出彩虹。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部关于生命演化的史诗,一次连接人类与自然的心灵对话。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2025蓉遇科普”年度科普作品——《生灵万象 动物图鉴》图书创作单位\作者: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生灵万象 动物图鉴》是由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编著的科普图书。全书收录近2000种馆藏动物标本,系统梳理哺乳动物、鸟类、海洋生物等类群,通过近400幅高清生态影像与科学图鉴,全景式展现地球生物多样性奇迹。书中既有中国西南山地特有物种四川羚牛、川金丝猴,也收录非洲草原猎豹、亚马孙闪蝶等全球标志性生物,以跨地域、跨生态的视角揭示动物在演化历程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机制。


《生灵万象 动物图鉴》突破传统图鉴形式,构建沉浸式科普阅读体验。物种条目还标注濒危等级与保护标识,穿插“明星动物”特写专栏(如旅居成都33年的红毛猩猩“特里”),并对栖息地、生态位进行解析。通过动物运动形态(奔、飞、匍、游)的解读,引导读者认知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碳循环、水源涵养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键作用,传递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书中特别呈现30余种中国特有及珍稀濒危物种,为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认知基础。


其主要特色为:

1.多维度知识图谱构建。突破传统动物图鉴的单一物种描述模式,设置“所属科目”“保护等级”和“濒危警示”三级知识模块,将动物行为特征(如猎豹的爆发力机制)、生存策略(如穿山甲鳞片演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联动阐释,构建“个体—种群—生态”立体科普框架。

2.沉浸式科普叙事革新。首创“运动形态+生态功能”双线索编排体系,以“奔、飞、匍、游”四类运动方式为切入点,通过高速摄影定格的金丝猴林间腾跃、金雕俯冲捕食等动态瞬间,让读者直观感受自然选择的精妙设计。

3.本土化保护实践指引。特别设置“动物保护等级”,针对四川羚牛、大灵猫等30余种中国特有物种,标注IUCN红色名录等级。


来源: 科普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