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谢奶奶,6天前突发左下肢明显肿胀、疼痛,软组织变硬,张力升高,左大腿周径大于对侧12.0cm,左小腿周径大于对侧5.0cm。当地医院彩超检查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期。经朋友推荐至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介入科李文全主任处就诊。

团队为其完善相关检查后,紧急行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抽吸及溶栓、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流恢复通畅。很快谢奶奶左下肢肿胀明显缓解,双下肢周径接近对称,可下床自由行走,5天后顺利出院。

介入科李文全主任医师介绍,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下肢血管疾病,如不及时积极治疗,将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也很可能出现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成因及常见症状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DVT的主要不良后果是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它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常见症状:

1.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单侧腿肿、疼痛(尤其小腿)、皮肤发热或发红。

2.肺栓塞(PE):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咳血、心跳加速。肺栓塞可致命,须立即就医。


(▲AI图)

哪些人群容易中招?

1.久坐、久站者:长时间制动(如办公、长途旅行)导致血流缓慢。

2.术后或长时间卧床者:尤其是骨科、肿瘤手术后。

3.孕产妇:激素变化+子宫压迫静脉。

4.肥胖、三高人群:血液黏稠度增加。

5.遗传因素:有家族史或凝血功能异常者。


(▲AI图)

如何积极防治?

预防胜于治疗,尽管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风险。主要预防措施:

1.保持适度运动

适度的运动是预防静脉血栓的重要手段。建议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淤积。对于久坐或久卧的患者,应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进行踝泵运动(双腿伸直,脚尖绷紧几秒后放松)、下肢伸展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AI图)

2.健康合理饮食

合理饮食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建议多喝水,多摄入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全谷物等,减少高脂、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同时,戒烟限酒也是预防血栓的重要措施。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充足的睡眠、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此外,正确的坐姿、避免长时间静止不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降低血栓风险。

4.定期体检与监测

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手术后恢复期、孕妇等,应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身体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血栓风险,如抗凝或气压治疗。如有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AI图)

5.及时采取正确治疗

若血栓已形成,及时行抗凝、溶栓等抗栓治疗,防止肺栓塞或血栓后遗症。常用治疗方式包括:滤器保护下机械碎栓、抽栓、取栓、旋切、接触溶栓或置管溶栓等。

专家提醒

介入科李文全主任医师提醒: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风险。从日常点滴做起,关注身体健康,远离血栓威胁。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介入科 唐欢 李文全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唐欢 李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