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防御机制不是墙壁,而是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打开它,看见门后那个曾经无法面对的自己。

范伦特(G.E.Vaillant,1992)认为,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对人类心理学最具创造性的贡献,“当精神病学进入21世纪时,弗洛伊德学说的许多部分可能会被抛弃,但关于防御机制的阐述却不会。”



上节我们了解了“压抑”,下面再来看另一个防御机制:否认(denial)。

否认是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似乎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以此减少心灵上的痛苦。

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这是一种最原始的、鸵鸟似的防御机制。

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否认”可以被理解为心理的“应急止血带”。当现实过于残酷、痛苦或令人难以承受时,我们的心灵会本能地、在潜意识层面启动这道防线,通过拒绝承认事实的存在,来保护自己免受即时的、毁灭性的心理冲击。

否认(denial)是把“已经发生的现实”在主观体验里宣布为不存在。它与“压抑”不同:压抑是把“心理内容”打入潜意识;否认则是把“外部现实”挡在意识门外。

一句话:压抑说“我忘了”,否认说“根本没有”。

一、 否认的本质与特征

1. 原始性:这是最原始的防御机制之一。它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捂住眼睛就以为别人看不见自己),也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早期心理发展阶段。它不依赖于复杂的逻辑,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

2. 潜意识运作:关键的点在于,否认通常是无意的。当事人并非在清醒地、有意识地“撒谎”或“逃避”,而是他的心理结构真的在那一刻“屏蔽”了这条信息。他真切地“感觉”事情没有发生。

3. 针对外部现实:否认主要处理的是外部的不愉快现实(如亲人去世、重病诊断、破产等)。这与“压抑”不同,后者主要针对内心的冲动和欲望。

二、 否认的典型表现与情境:“看不见,心仍烦”

除了上面提及的“亲人突然死亡”的例子,否认还常见于以下情境——

健康领域:一个人接到癌症诊断书后,第一反应可能是“这肯定是弄错了”,拒绝接受复查或治疗建议,坚信自己身体很好。

成瘾行为:酗酒者或吸毒者常常否认自己有成瘾问题,认为自己“随时可以戒掉”,或者否认其行为对家庭和工作的破坏性影响。

人际关系:发现伴侣不忠的迹象时,选择忽视或为其寻找合理借口,坚信“他/她不是那样的人”。

重大危机:在自然灾害或事故后,人们可能会表现出情感上的麻木和 disbelief(不相信),无法处理刚刚发生的巨大变故。

我们再用下面这张表格,呈现出四种常见场景下“否认”言行特写及其后续风险。

三、 否认的双重作用:保护与风险

1. 积极保护作用(短期)

否认是一种必要的心理缓冲。它让心灵能够从“全面崩溃”的边缘后退一步,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来逐步调动内在资源,以更缓慢、更可控的节奏去接受现实。没有这个缓冲,巨大的痛苦可能会瞬间击垮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2. 消极阻碍作用(长期)

如果否认持续存在,就会从“心理创可贴”转变为“阻碍愈合的绷带”。

一是阻碍问题解决。不承认问题,就无法解决问题。拒绝承认生病,就会延误治疗;拒绝承认成瘾,就会在沉沦中越陷越深。

二是消耗心理能量。维持否认需要持续的心理努力来压制和扭曲现实,这会消耗大量精神能量,导致个体长期处于焦虑和紧张状态。

三是破坏人际关系。持续的否认会让家人朋友感到无助和挫败,因为他们无法与当事人进行基于现实的沟通。

四是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被否认的情绪和事实并不会消失,它们会积聚起来,可能以抑郁、焦虑、躯体化障碍等形式爆发。

四、 如何超越“否认”

从否认中走出来,是一个痛苦但必要的成长过程。

1. 温和的挑战与支持。对于身处否认中的人,亲友需要的是耐心与共情,而非粗暴地“戳穿”。提供温暖的支持性环境,让他们感到安全,才可能慢慢放下防御。

2. 寻求证据与现实检验。逐步地、有意识地接触与事实相关的信息,让现实一点点渗透进心理防线。

3. 情感的表达与接纳。鼓励表达任何情感,包括悲伤、愤怒、恐惧。当情感被看见和接纳,对事实的接纳也会随之而来。

4. 专业帮助。心理咨询或治疗可以提供专业的安全空间,帮助个体识别自己的防御机制,并学习更成熟、更具适应性的方式来应对痛苦(例如,升华、利他、幽默等)。

五、本节结语

本文开头我们用“鸵鸟似的防御机制”来形容否认,非常形象。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确实获得了片刻的安全,但危险并未消失。同样,否认是人类心灵在暴风雨中临时找到的一个简陋避难所。它让我们得以幸存,但我们不能永远住在里面。最终,我们必须鼓起勇气,走出避难所,去面对风雨,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更坚固、更成熟的心灵家园。

正如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 而否认,正是我们面对这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真理时,最初、最本能的抵抗。真正的勇气,在于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未完待续。参考资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本文原创文字版和视频陆续发布于科普中国、心理学家李不言百家号等。插图选自网络,侵删)

来源: 李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