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惫、酸痛、腹泻、湿疹...这些身体的小信号,可能是沉默炎症在侵蚀你的健康!这不是危言耸听。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世界上1/6的癌症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而这些感染就是我们俗称的“发炎”。
·沉默的杀手,什么是慢性炎症?
发炎,本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是身体应对伤害的防御反应。当你割伤手指,伤口周围的红肿、发热就是急性炎症在努力工作——它在帮你对抗病菌、修复组织。

问题是,当这种炎症反应变成“常驻居民”,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慢性炎症,它不像急性炎症那样大张旗鼓地出现红、肿、热、痛的剧烈症状,而是以一种更隐蔽、更系统性的方式侵蚀你的健康。
持续性疲劳、全身疼痛酸痛、皮肤发红湿疹、经常腹泻或便秘……这些生活中很常见的表现,都可能是长期慢性炎症发出的求救信号。
·炎症如何一步步“喂养”癌细胞?
为什么慢性炎症会与癌症扯上关系?这个过程堪称一场细胞界的“悲剧连环戏”。
第一幕:损伤与修复的无限循环
在慢性炎症中,炎症的损伤与修复过程反反复复。修复需要细胞增殖,而细胞增殖又要以细胞分裂为前提。

细胞分裂越多,DNA复制出错的几率就越大,这就增加了产生癌细胞的概率。
第二幕:免疫系统被“调虎离山”
当异变的癌细胞出现,本该负责清除的免疫系统却被持续的炎症反应分散了注意力——就像保安被一群小贼吸引,却没注意到真正的江洋大盗正在金库作案。
第三幕:微小癌细胞集结成团
若微小癌细胞日积月累集结成团,就会形成我们谈之色变的恶性肿瘤。
·科学研究证实:炎症会“唤醒”休眠癌细胞
2025年9月,中国科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研究发现:炎症可以唤醒远端转移的休眠癌细胞,从而引发癌症转移和复发。

研究截图
研究人员在实验小鼠身上模拟了乳腺癌发生和向肺部转移的过程,发现一些癌细胞会进入“休眠状态”——就像进入了深度睡眠一样,这些癌细胞既不分裂增长,也无法形成新的肿瘤病灶。
然而,当研究人员在小鼠肺部诱发炎症后,这些原本“睡着”的癌细胞竟被“唤醒”了。更重要的是,苏醒后的癌细胞自身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重新获得了分裂和形成转移瘤的能力。
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癌症患者经过手术,原发的癌症切除干净后,仍会在几个月或几年后出现复发。
·长期炎症很可能会拖成癌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指出,许多癌症都源于慢性炎症背景,从炎症到癌症的过程,常被称作“炎症—癌变链”:
⚠️ 萎缩性胃炎 → 胃癌
⚠️ 溃疡性结肠炎 → 结肠癌
⚠️ 慢性肝炎 → 肝癌
⚠️ 慢性胆囊炎→ 胆囊癌
⚠️高危型hpv感染导致的慢性宫颈炎→宫颈癌
肺癌可能跟吸烟导致的肺实质、肺泡和细支气管的慢性炎症相关。
·抗炎指南:给身体“降降火”
好消息是,抗炎并不需要昂贵的保健品,它恰恰源于生活中吃、喝、运动、睡眠和心情这五个最基本却又最重要的方面!
1优选抗炎食物,避开促炎饮食
多吃天然彩色蔬果:比如蓝莓、西兰花、胡萝卜、番茄等,它们富含抗氧化剂和多酚类物质,能有效对抗炎症。
多选择健康脂肪:Omega-3脂肪酸是天然的抗炎高手,常见于深海鱼(如三文鱼)、亚麻籽、核桃中。
多用香辛料调味:姜、蒜、肉桂、咖喱等天然香料含有抗炎成分,美味又健康。
2保证充足饮水,选择抗炎饮品
多喝白水或茶:水有助于代谢废物,绿茶中的茶多酚具良好抗炎特性。
适量饮用咖啡:黑咖啡富含抗氧化物质,但应避免加入过多糖和奶油。
少喝含糖饮料:奶茶、果汁饮料等含大量添加糖,会促进炎症发生。
3保持规律运动,避免久坐
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周150分钟左右,能有效降低炎症指标。
加入力量训练:增强肌肉不仅能改善代谢,也有助于控制炎症。
避免长期久坐: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一下,降低久坐带来的炎症风险。
4保证优质睡眠与充足的休息
每晚7-8小时睡眠:睡眠不足会升高皮质醇和炎症因子水平。
尽量保持规律作息:固定时间入睡和起床,帮助身体建立健康的生物节律。
·这4种食物是炎症“催化剂”!
不想身体长期有炎症的话,以下这4种食物一定要少吃!
1高糖、高脂肪食物
这些食物可能会引发炎症反应,增加患糖尿病、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风险。其中包括糖果、蜜饯、甜饮料、油炸食品、肉类、黄油、奶酪等。
2加工肉类
加工肉类本身就被国际列为一级致癌物,吃太多会增加患结直肠癌、胃癌的风险。加工肉类包括热狗、培根、腊肠、熏肉等。
3炸鸡和炸薯条等油炸食品
油炸食品中含有的反式脂肪酸、高温烹制时产生的致癌物质和高热量,会引发炎症反应,并且增加患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4酒精
过量饮酒会损害消化道和肝脏,同时也会引发炎症反应,容易患肝炎、肝硬化和胃病。肝癌和胃癌等癌症,大多都是由喝酒喝出来的!
注意|划重点
如果有较为严重的炎症,或由其引发的疾病,仅靠生活方式难以控制,应及时遵医嘱接受治疗,避免炎症恶化引起各类并发症。
别忘了,今天的抗炎小行动,就是为明天的健康做的最好投资!
来源: 四川省肿瘤医院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四川省癌症防治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