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深夜的ICU,监护仪的滴答声与呼吸机的律动交织在一起。72岁的刘爷爷(化名)因严重的肺部感染后呼吸衰竭,正依靠呼吸机辅助通气。

经过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他的生命体征刚刚稳定。然而,随着镇静药物的逐渐减量,刘爷爷开始出现躁动不安。他眉头紧锁,双手无意识地挥舞,试图去抓扯脸上的呼吸机管路和手臂上的留置针。“警报!警报!”血氧饱和度的数值突然开始下降——因为他差点将维系生命的导管拔除。

“老人现在非常躁动,存在高风险拔管风险,我们需要进行‘保护性约束’。”护士长与刘爷爷的子女进行沟通。听到“约束”二字,家人的脸上写满了心疼与不解:“绑起来?那多受罪啊……”这样的场景,在ICU里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今天,就让我们揭开“保护性约束”那看似冰冷的面纱,看看它背后温柔的守护。

一、什么是保护性约束?它不是惩罚,是保护

保护性约束,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经过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后,使用专业的约束工具(如约束带、约束手套等),对患者的手腕或踝部等进行暂时性的限制,以防止其发生意外拔管、坠床等伤害行为。它的核心目的不是惩罚或剥夺自由,而是“保护”。

对于ICU里意识模糊、躁动不安的患者来说,他们无意识的动作,可能会在几秒钟内就拔掉自己的“生命线”(如气管插管、深静脉导管),导致窒息、大出血等致命后果。保护性约束,正是在患者无法自控时,由医疗团队代为采取的必要保护措施。

二、为什么ICU患者需要它?守护生命的无奈之举

ICU患者往往因严重疾病、缺氧、代谢紊乱或药物影响,出现谵妄(一种急性意识障碍状态)。他们会像梦游一样,无法分辨现实,感到恐惧并试图“逃离”身上的各种管线。此时,言语安抚和药物镇静并非总能立刻起效。

保护性约束是最后一道物理防线,用于:

1.防止非计划性拔管:这是最危险的情况,尤其是拔除气管插管。

2.防止抓伤:避免患者抓伤自己,或抓掉重要的监测传感器、输液针。

3.防止坠床:保护躁动患者,避免其从床上跌落,造成二次伤害(如骨折、颅内出血)。

对于刘爷爷的子女而言,护士长黄瑞的耐心解释让他们明白:此刻短暂的“束缚”,是为了避免父亲发生拔管窒息等更大的危险,是为了保障治疗能够顺利进行下去,是用最小的代价,守护最大的安全。

三、ICU如何执行“有温度的约束”?

在重症医学科,执行保护性约束有着极其严格、规范的流程和人文关怀,绝非“一绑了之”。

1.评估先行:我们绝不会对所有患者都进行约束。护士会严格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躁动程度、管路风险,“最小化、个性化”地决定是否使用、如何使用。

2.知情同意:执行前,医生或护士必须与家属充分沟通,解释原因、必要性及可能的风险,征得家属的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这是铁的纪律。

3.规范操作:我们使用专业的棉质约束带,松紧度以能放入一至两指为宜,确保不影响肢体末端的血液循环。约束部位会垫上软垫,定期更换体位和约束肢体。

4.持续监测:约束期间,护士会增加巡视频次,每15-30分钟就会检查一次约束部位的皮肤颜色、温度、有无肿胀,并记录在案。同时,我们从未停止言语安抚:“刘爷爷,我们在呢,您很安全,这是为了帮您,请您放松。”

5.尽早解除:一旦患者意识转清、躁动减轻、病情稳定、拔除高危管路后,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解除约束。约束的目的是为了早日不再需要约束。

四、理解与共情:爱的另一种形式

当您探视时看到亲人被约束,心中的难过我们感同身受。请您相信,ICU医护团队和您一样,希望患者能舒适、有尊严地接受治疗。保护性约束是我们出于专业和责任,在“两害相权”中取其轻的艰难选择。这看似无情的约束,实则是最深情的守护。它束缚的是瞬间的危险,托起的却是生的希望。

在重症医学科,我们的使命不仅是运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治病救人,更是在每一个细微之处,包括这一根小小的约束带背后,践行着“生命至上,精准照护”的承诺。我们与家属一起,成为患者穿越生命幽谷时最坚实的依靠。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重症医学科 高欢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