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的最后一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寒露。作为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节,冷空气进一步活跃,气温较“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因温度下降而更冷,甚至接近凝结成霜。这意味着天气由凉转寒,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大自然开始酝酿一场关于“收获”与“蓄藏”的诗意蜕变,也是天津市动物园“萌宝天团”集体亮相的时刻。近两年,园内诞生了小山魈“喜宝”、小矮马、小环尾狐猴和南美浣熊宝宝。其中,小山魈“喜宝”是人工育幼的成果,小矮马身姿小巧可爱,小环尾狐猴活泼灵动,南美浣熊宝宝憨态可掬。在双节期间,这些萌宝们齐亮相,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它们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珍贵礼物 ,代表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在天津市动物园里,寒露的印记藏在每一处角落。让我们循着节气的脉络,一起走进动物园,探寻寒露节气给天津市动物园的动物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1、行为方面的影响:鸟类会将自身状态从“活跃模式”调节到“节能模式”。随着昼夜温差拉大、气温降低,鸟类的活动模式明显调整。白天阳光充足时,鹦鹉、火烈鸟等鸟类会多停在向阳的栖架上舒展羽毛“晒太阳”,通过日光取暖;傍晚降温后则会减少飞行、跳跃,扎堆栖息以保存体力,避免能量过度消耗。
2、生理方面的影响:进入“御寒适应期”—— 部分鸟类会开始换羽,褪去夏季较薄的羽毛,长出更厚实、保暖的冬羽,为后续寒冬做准备;
3、饮食方面的影响:鸟类的饮食需求向“高热量”倾斜,为应对低温,保育员会调整鸟类的饲料配比,例如增加玉米、坚果、虫干等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比例——比如给丹顶鹤补充更多泥鳅鱼,给孔雀添加葵花籽,帮助它们积累脂肪,增强御寒能力;同时保证饮水不结冰,避免鸟类因饮用冷水引发不适。
4、迁徙方面的影响:园内人工饲养的迁徙性鸟类(如丹顶鹤、大天鹅),虽无需长途迁徙,但会表现出频繁梳理羽毛、集群活动的“迁徙本能”,保育员也会提前调整栖息地环境,模拟适宜的休憩环境。对于野生的季节性迁徙鸟类,寒露是重要的“迁徙信号”。部分途经天津的候鸟会短暂停留在天津市动物园的水域或开阔区域,补充食物(如水生植物种子、昆虫)以积蓄能量,随后继续南飞。
1、行为方面的影响:灵长类动物活动节律随光照变化调整,晨间活跃时间推迟,午后晒太阳等取暖行为增多。像猕猴、金丝猴等会更频繁地在栖架上整理毛发、相互依偎,减少远距离移动。
2、生理方面的影响:动物代谢速率随气温下降加快,食欲普遍提升,对高能量食物需求增加,如坚果、水果及蛋白质饲料摄入量会相应调整。部分物种开始出现换毛迹象,粗毛比例上升以增强保暖能力。
3、饲养管理的调整:保育员会提前检查兽舍保暖设施,夜间关闭通风口;增加垫料厚度,为小型灵长类提供保温箱;调整投喂时间,将主要喂食时段安排在气温较高的午间,同时补充维生素 D以应对光照减少可能带来的影响。
1、 活动频次显著减少:受低温影响,两栖动物新陈代谢速率大幅降低,不再像夏秋季那样在水域与陆地间频繁活动,更多时间会潜伏在向阳、背风的隐蔽区域(如仿自然栖息池的石缝、枯木下),减少能量消耗。
2、摄食需求逐步下降: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冬眠,寒露期间它们会阶段性减少摄食频次,部分提前进入“半休眠”状态的个体甚至停止进食,转而将体内储存的营养转化为越冬所需能量。
3、 栖息环境依赖人工调控:保育员会针对寒露气候特点,提前调整两栖动物展区的温湿度,如在陆地栖息区铺设保湿苔藓或干草,避免昼夜低温导致皮肤脱水,同时为后续人工辅助冬眠做好准备,确保它们安全度过季节交替期。
寒露至,秋意浓,天津市动物园里的生灵们正以各自独特姿态拥抱这份清凉。不妨趁着天朗气清,来这里与萌兽共度秋日好时光,将这份专属的秋日温柔与可爱,悄悄藏进记忆里吧!
来源: 天津市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