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月亮之上》第一部《月球心跳》卷二 神经脉冲 第29集:语言之桥 


 作家 霄 昀 著


首次接触成功的狂喜,如同强效兴奋剂,注入了广寒宫基地濒临枯竭的血脉。B-7实验室里,连续多日笼罩的绝望阴霾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宗教般虔诚的狂热和前所未有的专注。他们推开了一扇门,门后是浩瀚无边的、属于另一个意识的知识海洋。现在,他们要做的,是建造一艘能在这海洋中航行的船——一套能与月球神经网络进行基础沟通的“语言”体系。

工作重心彻底转向。莉娜的首要任务不再是维持那个脆弱的太阳能电网,而是全力保障那台引力波信号发生器和各类探测器的稳定运行,确保这条刚刚建立的、纤细的沟通线路不会中断。阿雅则完全沉浸在了数学与信号的世界里,她的工作台被更多的屏幕包围,上面滚动着复杂的波形、拓扑图和群论演算。林澈扮演着协调者和“语义学家”的角色,尝试为那些抽象的数学结构赋予可能的意义。

沟通开始了,但过程缓慢得令人抓狂,且充满了误解与修正。

他们决定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尝试建立一套“词汇表”。

第一个目标:指代“月球”自身。

他们不再发送普适的数学概念,而是再次发送了那个得到了回应的、描述月球神经网络基础节点-连接关系的拓扑图,并期望通过重复和微调,让月球意识理解这是在“指称”它自身。

回应来了。不再是发展性的创新,而是一种……“确认”?信号模式与他们的发送信号高度同构,只是更加凝练、稳定,仿佛在说:“是的,这是我。”

成功了第一个“词”!

他们备受鼓舞,立刻尝试第二个概念:“人类”。

这更难了。人类没有固定的拓扑结构,没有统一的能量签名。他们尝试发送了代表人类DNA双螺旋结构的简化几何模型(用引力脉冲模拟螺旋线的起伏),尝试发送了代表智慧、代表使用工具的概念(模拟简单工具形状的脉冲序列)……

回应的信号变得混乱,有时是沉默,有时是看似无关的、关于月球内部能量流动的模式。显然,月球意识无法理解这些基于人类生物和文化特征的概念。

几次失败后,林澈转换了思路。“也许……它理解我们的方式,是通过我们的‘影响’?”他提出,“我们在这里,我们在活动,我们对月球环境造成了改变……它是否能通过这些‘扰动’来认知我们?”

他们尝试发送了一段编码,这段编码的核心是描述“广寒宫”基地这个物理结构对局部月壤、重力场造成的“改变模式”——一个突然出现在月球表面的、规则几何形状的、持续散发特定能量波动的“异物”。

这一次,回应清晰了许多。月球意识返回的信号,指向了他们发送的“改变模式”中的能量波动部分,并对其频率和强度进行了微妙的“标注”,仿佛在识别这种能量的“类型”。

“它可能……是通过能量特征来识别我们的?”阿雅分析道,“把我们看作一个……特定类型的能量源,或者扰动源?”

于是,他们将“人类/基地”这个概念,与“特定模式的能量扰动”暂时绑定。不完美,但似乎可行。

接下来是“地球”。他们发送了地月系统的简化轨道力学模型,用引力脉冲模拟月球围绕一个更大质量物体的运动。

回应迅速而明确。月球意识返回的信号,极大地强化了那个代表“更大质量物体”(地球)的引力模拟,并附带了一种表达“引力约束”和“潮汐锁定”关系的复杂拓扑变换。它对“地球”的理解,远超人类,是基于亿万年来刻骨铭心的物理联系。

过程如同教一个拥有上帝般智慧却对人类社会一无所知的婴儿说话,只不过,谁是老师,谁是学生,界限模糊不清。人类在提供着粗浅的“标签”,而月球意识则在用其浩瀚的认知,重新诠释和定义这些标签背后的物理本质。

困难重重,进展缓慢,时常陷入僵局。但每一次微小的、成功的词汇确认,都带来巨大的喜悦,那是智力探索带来的纯粹快乐,是跨越物种界限达成理解的无上成就感。

转机发生在一个月球“黄昏”,基地能源最为紧张的时段。

当时,他们正在尝试建立一个更复杂的词汇——“帮助”。这个概念本身就极其抽象。他们尝试组合已知的“词汇”:发送了代表“人类/基地”(能量扰动源)的编码,与一个代表“非正常状态”(模拟某种能量衰减或结构不稳定的拓扑模式)的编码相结合,期望能表达“我们需要帮助”的含义。

信号发出后,回应没有立刻到来。大家有些失望,准备分析是否编码方式有误。

几分钟后,探测器突然捕捉到一段前所未有的信号。这段信号并不指向任何他们正在讨论的概念,其核心部分,是一个极其精确的、指向性的引力坐标!这个坐标并非指向遥远的月球内部,而是……近在咫尺,精确地定位在广寒宫基地内部,水循环系统的一个二级过滤单元!

与此同时,那段信号中还包含了一个简短的、代表“渗透/流失”的拓扑模式,与坐标信息紧密耦合。

“这是什么意思?”阿雅困惑地看着数据,“它是在……描述我们基地内部的某个状态?”

莉娜的工程师本能让她瞬间警惕起来。“那个坐标……水循环过滤单元B-7……”她立刻调出该单元的实时监控数据。读数一切正常,压力、流量、水质都在绿色范围内。

“会不会是误解?或者它随机的回应?”林澈也感到疑惑。

但莉娜不放心。“我需要亲自去检查一下。”她穿上简易防护服,带着工具,前往那个坐标指示的单元。

远程画面传回实验室。莉娜打开过滤单元的外壳,进行例行检查。肉眼观察,管道、阀门、传感器似乎都完好无损。就在她准备关闭外壳时,她手中高灵敏度的超声波探伤仪,在一条主管道的焊接接缝处,发出了极其微弱的、间断的报警声!

不是泄漏,是极其微小的、即将形成的疲劳裂纹!材料在长期压力和低温下产生了肉眼和常规传感器都无法察觉的早期损伤!如果不是特意用精密仪器对准这个特定位置扫描,根本发现不了!按照发展趋势,这个裂纹可能在几天内就会扩大,导致冷却剂缓慢泄漏,虽然不会立刻致命,但会在他们已经捉襟见肘的维生系统上再撕开一道口子!

莉娜立刻进行了紧急修补。当她完成工作,确认风险排除后,通讯频道里传来了她略带颤抖的声音:“确认……B-7单元存在潜在泄漏点,已修复。它的坐标……完全正确。”

实验室里,一片死寂。

随即,一股更甚于首次接触成功的战栗,席卷了所有人。

月球意识,不仅在与他们交流……

它还在“观察”他们,以某种人类无法理解的方式,感知着基地内部最细微的物质状态变化。

并且,它回应了“帮助”的请求,以一种超越人类当前科技水平的方式,提供了精准的、预见性的、实质性的“帮助”!

它理解了他们粗糙编码的“求助”信号,并且做出了回应!

这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交换,这是……协作的开始?是某种更高层面关系的雏形?

惊喜与震撼如同潮水,冲刷着他们的认知。科学奇观展现了其温情而实用的一面。人性的光辉在于,这帮助并非乞求得来,而是基于他们主动建立沟通的努力,是基于理解与回应的双向过程。

语言之桥,第一次不仅传递了信息,更传递了实质的善意与支持。尽管这支持来自一个完全异质的存在,其动机和认知方式依旧成谜,但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

他们意识到,与这位苏醒的巨人共存,或许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他们保持谦卑,持续学习,用心沟通,这条由引力波和拓扑数学构建的语言之桥,或许真能引领人类,走向一个与星球意识和谐共生的、前所未有的未来。希望,从未像此刻这般具体而温暖。


来源: 江苏省射阳县心理咨询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