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我们将迎来第28个“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宣传主题定为“健康体重,理想血压”。这一主题精准地指向了高血压防治中一个至关重要且可控的危险因素——体重。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的数据,我国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而超重和肥胖率的攀升无疑是推高这一数字的关键驱动力。血压的长期升高,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无声杀手”,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将体重管理置于血压防控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对个体健康的积极负责,更是响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战略,从源头上遏制心脑血管疾病蔓延的重要举措。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体重与血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供科学、实用的行动指南,希望能帮助大家认识到“管好体重”对于实现“理想血压”的深远意义,从而主动采取行动,守护心血管健康。
一、科学解析:为何健康体重是理想血压的基石?
体重与血压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关联,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体重增加,尤其是内脏脂肪的堆积,会直接导致血容量和心输出量增加,如同一个水泵需要为更大的系统提供动力,心脏不得不更费力地工作,从而推高了动脉血压。其次,脂肪组织,特别是内脏脂肪,并非惰性的能量储存库,它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会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和激素,如瘦素、抵抗素等。这些物质会干扰胰岛素正常功能,引发胰岛素抵抗,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这两个系统一旦过度活跃,便会导致血管收缩、水钠潴留,进一步促使血压升高。此外,肥胖常常伴随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夜间会反复出现缺氧,这也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血压在夜间和清晨异常增高。有研究明确显示,体重每减少10公斤,收缩压可下降5-20毫米汞柱,这一效果甚至堪比某些降压药物。由此可见,控制体重,尤其是减少腹部脂肪,是从根本上缓解心脏负荷、改善代谢紊乱、降低血压的有效路径。
二、实践路径:如何通过科学管理体重实现理想血压?
要实现“健康体重,理想血压”的目标,需要将科学理念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动。这一过程主要涵盖“吃”、“动”、“测”三个核心环节。
在“吃”的方面:关键在于“减盐、控脂、增纤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使用限盐勺可以有效量化。同时,需警惕“隐性盐”的摄入,如咸菜、酱油、鸡精、加工肉制品等。减少饱和脂肪如动物油脂、肥肉和反式脂肪如人造奶油、油炸食品的摄入,增加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土豆和膳食纤维如全谷物、豆类、蔬菜的摄入,有助于对抗钠的升压作用并改善血管健康。
在“动”的方面:规律运动是消耗能量、减轻体重的直接方式,其本身也具有独立的降压效益。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5-7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例如快走、慢跑、游泳或骑自行车。运动时心率加快、身体微微出汗,但仍能正常交谈,即是合适的强度。此外,每周进行2-3次抗阻力量训练如举哑铃、深蹲和柔韧性练习,能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础代谢率,更利于长期体重控制。
在“测”的方面:定期监测是评估管理效果的“仪表盘”。除了关注体重,更应关注腰围,因为腰围是反映内脏脂肪堆积的直观指标。中国成年人的标准是男性腰围应小于90厘米,女性应小于85厘米。同时,建议家庭自备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尤其是超重或肥胖人群,应养成定期测量血压的习惯。对于高血压患者,规范的居家血压监测数据能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三、超越体重:构建全面血压健康的生活方式
尽管体重管理是核心,但实现“理想血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在管理好体重的同时,还必须戒除吸烟包括电子烟和过量饮酒这两大危险因素。它们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导致血压升高并急剧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同时,心理健康与睡眠质量同样不容忽视。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或抑郁状态,会使身体持续分泌压力激素,引起血压波动。因此,学会管理情绪,通过运动、冥想、兴趣爱好等方式放松身心至关重要。此外,保证每晚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能为心血管系统提供宝贵的修复时间。研究证实,改善睡眠障碍有助于降低夜间和清晨高血压。对于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在践行上述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坚持长期、规律服药,切不可自行断药或换药,目标是实现24小时平稳降压,最终有效保护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
四、总结与建议
“健康体重,理想血压”不仅仅是一个宣传口号,更是一个清晰可行的健康行动纲领。它揭示了通过管理体重这一核心环节,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从今天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食盐摄入,均衡膳食结构,坚持规律运动,将体重和腰围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并坚决戒烟限酒,保持心态平和与充足睡眠。建议所有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高危人群则应增加监测频率。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管理体重做起,一步步迈向理想血压,共同构筑起坚实的心血管健康防线,享受更高质量的健康生活。
数据支撑来源: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食盐摄入量的建议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25年全国高血压日主题宣传活动的通知》及附件宣传要点
来源: 科普医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