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犀牛望月
【释义】:犀牛抬头望向月亮。比喻目光短浅,所见有限,或因自身局限而难以全面观察事物。亦形容长久期盼。
【出处】:最早见于《关尹子·五鉴》:“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意指犀牛因视角受限,误将月亮影像映入角中当作真实。后成为认知局限的经典比喻。
【拓展】:“犀牛望月”常与“井底之蛙”“管中窥豹”等近义词并列,强调因自身条件限制而导致的认知局限。例如:依赖单一信息来源判断国际局势,无异于犀牛望月;固守专业壁垒难以理解跨学科知识,也是此理。反义词如“高瞻远瞩”“洞若观火”,则形容视野开阔、洞察本质的能力。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犀牛”特指亚洲犀牛或非洲犀牛。其眼睛位于头部两侧且位置偏低,加之硕大犀角阻挡部分视野,确实存在视觉局限,这使成语具备了扎实的生物学基础。
小档案
名称:犀牛(以白犀为例)
英文名:Rhinoceros
学名:Ceratotherium simum(白犀)
体长:3.7~4.5米
肩高:1.7~2.1米
体重:1.8~2.8吨
隶属科目: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奇蹄目,犀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非洲东部和南部(白犀、黑犀),亚洲南部(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答腊犀),栖息于草原、稀树草原及沼泽湿地。
魅力靓照:
白犀巨大的头部和角是其标志(图片来源:包图网)
犀牛眼睛相对较小,位置偏侧(图片来源:包图网)
外形特征:
犀牛体形硕大,皮肤厚韧如铠甲,皮下脂肪层厚达3~5厘米。最显著特征是鼻骨上的一或两只角,由角蛋白构成(与人类指甲成分相同),终生生长。眼睛相对身体比例极小,视力弱但听觉与嗅觉极其敏锐。
生活习性:
犀牛嗅觉灵敏,能嗅到1.6公里外的气味,通过粪便和尿液标记领地;耳朵可旋转270度捕捉细微声响,完美弥补视力短板;喜用泥浆包裹身体,防晒降温并驱除寄生虫。
奇闻轶事:犀牛真是“近视眼”吗?真的假的!真的!
犀牛一般在黄昏或者夜间活动,那些时段光线弱,加上它的眼睛较小且位于头部高处,导致其视野受限。这样的生理构造特点,导致它们身处开阔的草原或是茂密的森林环境时,难以有效地察觉并追踪移动中的物体。
视觉生理学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犀牛视力较差,确实是属于“近视眼”。具体而言,其视网膜内负责辨识细节与色彩的视锥细胞数量极少,以至于无法清晰分辨出距离自身30米以外的静止人物或其他物体。它们眼中的世界,宛如一幅轮廓模糊、色彩对比度较低的动态油画。这解释了它们为何有时会突然冲向看似无害的目标——并非暴躁,而是因为看不清,往往需要靠近目标以确认实际情况。正因如此,当犀牛在视野中捕捉到人类或其他物体时,会出于自卫本能地选择冲锋。基于视觉上的“弱点”,犀牛逐渐形成了对嗅觉和听觉的高度依赖。其中,犀牛最灵敏的感官当属嗅觉,它们主要靠鼻子“闻世界”;听觉其次,能够做到听声辨位;相比之下,视觉则是三者中最薄弱的一环。
来源: 喜涮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