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益菌农业模式能从土壤生态修复、面源污染削减、生物多样性提升三个核心维度,改善规模化果业园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与生态”的协同发展,具体影响如下:
一、修复土壤生态,逆转规模化种植导致的土壤退化
规模化园区长期连作、化肥过量施用易导致土壤板结、盐渍化,有益菌模式可从根源改善这一问题:
1.重构土壤微生态:枯草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在土壤中定植后,会与病原菌竞争营养和空间,使土壤中有害菌数量减少40%-60%,土传病害(如根腐病)发生率显著降低,同时分泌多糖、有机酸等物质,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3-5年后土壤容重可降低0.1-0.2g/cm³,透气性提升20%以上,缓解土壤板结。
2.降低土壤盐渍化风险:有益菌能分解土壤中过量的硝酸盐、磷酸盐,减少盐分积累,同时通过根系分泌物调节土壤pH值,使盐碱化土壤的pH值从8.5以上逐步降至6.5-7.5的适宜范围,每亩每年可减少土壤盐分含量0.2-0.3g/kg,避免果树因盐害导致的生长受阻。
3.提升土壤碳汇能力:有益菌促进秸秆、落叶等有机质腐熟分解,将碳元素固定在土壤中,每亩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1%-0.2%,相当于每亩年固碳100-150公斤,助力园区实现“碳减排”,同时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持续碳源,形成“碳-菌-土”良性循环。

二、削减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规模化园区传统种植中,化肥农药流失是主要面源污染来源,有益菌模式可通过“减量+固持”减少污染:
1.减少化肥流失污染:有益菌将土壤中固化的磷、钾元素活化,提升养分利用率30%以上,化肥用量可减少30%-40%,从而降低化肥通过雨水冲刷、地下渗漏进入周边水体的量,使园区周边水体的硝酸盐含量下降40%-50%,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2.降低农药残留与扩散:有益菌替代70%以上的化学杀菌剂,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用量,同时有益菌能降解土壤中残留的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降解率可达50%-70%,避免农药通过土壤、水体扩散至周边农田或生态区,保护昆虫、鸟类等非靶标生物。
3.减少塑料废弃物污染:传统园区常用塑料地膜覆盖保墒,而有益菌模式下,土壤保水能力提升(有机质增加使土壤保水率提升15%以上),可减少50%以上的地膜使用量;同时,园区废弃物(枝条、落果)通过有益菌发酵制成菌肥,替代外购肥料的塑料包装,进一步降低塑料污染。

三、提升园区生物多样性,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
规模化园区单一作物种植易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有益菌模式可营造更友好的生态环境:
1.吸引传粉与天敌生物:有益菌提升果树长势,花期延长2-3天,花朵蜜腺分泌量增加,能吸引蜜蜂、蝴蝶等传粉昆虫,种群数量提升30%以上;同时,农药用量减少使瓢虫、草蛉等害虫天敌得以存活,天敌昆虫数量增加40%-50%,形成“天敌控害”的自然生态链,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2.促进伴生植物生长:园区行间种植的三叶草、毛苕子等绿肥,在有益菌(如根瘤菌)的协同作用下,固氮能力提升20%以上,生长更旺盛,不仅能抑制杂草,还能为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提供栖息和觅食场所,丰富园区生物群落结构。
3.改善园区小气候:土壤有机质增加使土壤导热性降低,夏季园区地表温度比传统园区低2-3℃,冬季高1-2℃,湿度提升5%-8%,形成更适宜动植物生存的小气候;同时,果树叶片光合作用效率提升(有益菌促进养分吸收,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10%以上),释放的氧气增多,改善园区空气质量。
来源: 科普专员-张改运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专员-张改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