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月亮之上》第一部《月球心跳》第9章 第九章 能量脉络 

作家霄昀(张才祝)著

勘探车沉重地驶回广寒宫基地的气闸舱,外部沾染的月尘在加压气体的吹拂下如灰色雪崩般剥落,露出底下斑驳的金属原色。舱门尚未完全开启,林澈和莉娜就感受到了外面凝重的气氛。安全主管罗伊斯带着几名安保人员等在那里,脸色铁青,显然对这次冒险行动的结果,尤其是最后那惊心动魄的引力尖峰,极为不满。

“样本。”莉娜没有理会罗伊斯几乎要喷火的目光,将那个密封的、在她看来比生命还珍贵的样本盒递给了早已等候在此的阿雅。阿雅几乎是抢了过去,紧紧抱在怀里,那双总是带着疏离感的眼睛此刻闪烁着近乎狂热的急切。

“人没事就好。”指挥官卡特的声音从通讯频道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林博士,莉娜工程师,先进行标准检疫和生理检查。然后,我需要一份详细的行动报告。”

林澈和莉娜默默点头,跟着医疗人员离开。他们知道,批评和质询是免不了的,但此刻,他们心中更牵挂的是那些样本,是那个差点将他们吞噬的诡异区域所隐藏的秘密。

B-7实验室再次成为风暴眼。阿雅将自己反锁在内部的物理分析室,那里有基地最高精度的扫描隧道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一套她自制的、能够模拟极端环境的小型实验装置。莉娜带回的样本被分成数份,开始了最严苛的分析。

时间在紧张的等待中流逝。林澈和莉娜完成了汇报,承受了罗伊斯的责难和卡特指挥官谨慎的询问。基地内部,对于他们这种“鲁莽”行为的议论悄然滋生,但也被更大的、对未知力量的恐惧所压制。

第三天深夜,物理分析室的门猛地滑开。阿雅冲了出来,她的头发比平时更加凌乱,眼圈深重,但整个人却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手里挥舞着一叠刚刚打印出来的、布满复杂图像和数据的光滑纸页。

“找到了!通路!微观通路!”她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嘶哑,几乎语无伦次。

林澈和莉娜立刻围了上去。纸页上是高倍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的是看似普通的月壤颗粒。但在阿雅的标记下,他们看到了——在颗粒的内部和相互接触的边界,无数极其微小的、呈现出明确定向排列的钛铁矿物(Ilmenite)晶粒!这些晶粒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梳理过,沿着特定的晶格方向首尾相接,形成了一条条比头发丝还要细上千百倍的、连续的网络通路!

“看这里的能谱分析和导电性测试!”阿雅又抽出几张数据图,“这些定向排列的钛铁晶粒,其电子迁移率比随机分布的同类矿物高出数个数量级!它们形成了……形成了微观尺度的超导或者接近超导的导电通道!”

“导电通道……”莉娜立刻抓住了关键,“在月壤里?因为极端引力场的作用?”

“不仅仅是导电!”阿雅的眼睛闪闪发光,仿佛窥见了神祇的造物蓝图,“想想看!引力异常扭曲了时空,同时也对物质内部的晶格结构产生了极端的定向应力!这种应力,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微观层面上‘锻造’了这些矿物,迫使它们沿着能量流动阻力最小的方向重新排列、连接!这不是破坏,这是……改造!是构建!”

她挥舞着手臂,指向主屏幕上那幅月球的三维全息图:“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如果整个月球,从月壳深处到表面月壤,都遍布着这种被特殊‘处理’过的、由特定矿物构成的导电网络呢?如果这个网络,就是以引力波,或者某种我们尚未认知的、与引力紧密耦合的信息载体,来进行信息传递和能量分配的‘神经网络’呢?”

神经网络!

这个词如同惊雷,在实验室里炸响。

月球,不是一个简单的岩石星球,而是一个……拥有复杂内部结构的、巨大的生命体或者人造智能体?那些质量瘤,就是它神经网络中的关键节点——神经元胞体或者突触!而每一次引力异常,每一次“心跳”,都是信息或能量在这个庞大网络中传递时,在节点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或“神经冲动”!

这个想法太过震撼,太过颠覆,让林澈和莉娜一时都说不出话来。

“证据……我们需要更多证据。”林澈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如果这是一个网络,那么节点之间必然存在连接模式。我们需要绘制出这个网络的结构图!”

“用已知的质量瘤数据!”莉娜立刻反应过来,她冲到控制台前,调出了GRAIL任务绘制的、覆盖整个月球的详细质量瘤分布图。数十个大小不一、引力异常程度不同的质量瘤,如同散落在月球地图上的明珠。

阿雅也加入了进来,她的引力场传播模型此时提供了关键思路。她将风暴洋事件和雨海事件中观测到的能量传导路径数据输入,尝试在质量瘤分布图中寻找与之匹配的连接模式。

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他们需要将每个质量瘤视为一个节点,根据其引力异常强度、地质环境、以及已知的能量传导方向,计算它们之间可能的“连接权重”和拓扑关系。基地的算力被调动到极限,复杂的图论算法和引力场方程在服务器集群中疯狂运行。

时间再次飞逝。他们几乎忘记了休息,忘记了进食,全部心神都沉浸在那逐渐浮现的、令人敬畏的图景之中。

终于,在经过无数次迭代和优化后,主屏幕上的月球三维模型,被一张覆盖全球的、由无数发光线条连接起来的复杂网络图所覆盖。

线条并非均匀分布,也并非简单的直线连接。它们遵循着某种深奥的数学规律,呈现出一种分形、递归的拓扑结构。有些区域线条密集,如同城市交通枢纽;有些区域则相对稀疏,如同乡间小路。线条的亮度代表推测的连接强度或能量通量,而所有的线条,最终都隐隐指向几个特定的、位于月球背面的、异常巨大的质量瘤区域,仿佛那是整个网络的“核心处理单元”或“能量源泉”。

整个结构,复杂、有序、高效,充满了非自然的、精心设计的美感。它绝非地质作用所能偶然形成。

实验室里一片寂静。三人怔怔地看着屏幕上那幅瑰丽而恢弘的“月球神经网络图”,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情绪。

科学奇观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仿佛第一次真正“看”清了脚下这颗星球的本质——它不是死寂的岩石,而是一个沉睡的、拥有不可思议复杂结构的巨系统。那些人类曾经以为的伤疤(质量瘤),那些被视为噪声的信号(脉冲),那些无法理解的引力波动,在这一刻,都被这张网络图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逻辑自洽的、令人敬畏又恐惧的整体。

人性光辉在这巨大的认知冲击面前,显得既渺小又伟大。渺小在于,人类文明在这样一个可能存在了数十亿年的古老造物面前,如同朝生暮死的蜉蝣。伟大在于,正是凭借着不屈不挠的睿智、探索未知的恒心、以及面对绝境不言放弃的毅力,这几个渺小的人类,终于揭开了这惊天秘密的一角。

困难依旧如山,前路依旧布满荆棘。他们知道了月球是一个“活”的网络,却还不知道它因何而“活”,目的何在,更不知道如何与它相处,如何应对它苏醒后可能带来的更大风暴。

但至少,他们不再是在完全的黑暗中摸索。他们找到了一张地图,一张描绘了这头巨兽体内能量与信息流动脉络的地图。

希望,如同这网络图上微弱却执着的光点,在无边的黑暗与未知中,再次被点燃。而接下来的旅程,他们将凭借这张来之不易的地图,继续向着更深、更危险的未知领域探索。

来源: 江苏省射阳县心理咨询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