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

弗洛伊德也不是一夜之间就成为大咖的。

让我们来深入拆解弗洛伊德的这场“逆袭之旅”。


第一步:挫折——在催眠中遇到的困境

弗洛伊德原本是一位临床神经科医生。曾在法国向催眠大师沙可学习,后来又与维也纳的布洛伊尔合作,大量使用催眠术治疗癔症患者。

 但无论怎么说,他都不能算是一位“催眠术”的好学生—— 一是他无法接受催眠的“权威性与神秘性”,二是在催眠实践中确实表现不佳,倍感挫败。痛定思痛,他很快发现了催眠的诸多“短板”——

不是人人都能被催眠:催眠效果高度依赖患者的易受暗示性,这让治疗范围受限。

效果不持久:催眠虽然能暂时消除症状,但往往旧症复发或新症又起,治标不治本。

无法触及根源:催眠绕过了患者的清醒意识,无法在意识层面探寻症状的由来。弗洛伊德形象地称之为“把灰尘扫到地毯下”。

关系不对等:催眠师拥有绝对权威,患者处于被动服从状态,这不利于探索患者自身的内心世界。

第二步:顿悟——从方法失败到理论诞生

正是这些挫折,迫使弗洛伊德开始思考更深层的问题:

如果催眠能消除症状,说明病因被压抑在意识之下。那么,这个“意识之下”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患者无法在清醒时回忆起致病的根源?是什么力量在阻止它?

他从一次关键的临床观察中获得了启示:在催眠的朦胧状态中,患者能说出一些清醒时完全无法记起的痛苦记忆,并且说出后症状就得到缓解。这让他坚信:

在人的意识冰山之下,潜藏着一个巨大的、充满动力但被压抑的“潜意识”世界。 心理问题的根源,正是潜意识中被压抑的(通常是性与攻击相关的)冲动和早期创伤。

第三步:创新——“自由联想法”的诞生

既然催眠这个“钥匙”不好用,弗洛伊德决定换一把。他放弃了催眠,转而创造了 “自由联想法”。

方法:让患者放松地躺在沙发上,不加任何审查地说出脑海中浮现的任何想法,无论它们多么荒谬、琐碎或令人尴尬。

原理:这些看似杂乱的联想,其实都受到潜意识的牵引,如同一条通往心灵深处秘密的路径。分析师的任务,就是解读这些线索,帮助患者意识到被压抑的内容。

意义:这标志着精神分析的正式诞生。治疗从“权威的催眠师下达指令”转变为“分析师与患者共同探索内心”,治疗关系变成了平等的“同盟”。

总结:一场完美的“逆袭”

所以,弗洛伊德的故事之所以经典,在于它完美地展示了科学研究的范式——

拥抱失败,而非回避失败:他没有因为催眠效果不佳而简单地放弃,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需要解释的“现象”。

从现象追问本质:他透过“催眠为何有时有效”这个现象,追问其背后关于人类心理结构的根本原理。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修正理论:临床挫折催生了潜意识理论,而新的理论又指导他发明了全新的治疗方法(自由联想法)。

化短板为基石:他将一种技术的缺陷,变成了构建一个更宏大、更深刻理论的基石。潜意识理论不仅解释了为什么催眠会失败,更解释了人类绝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梦、口误、遗忘、艺术创作等。

结论就是:弗洛伊德之所以能成为“好老师”,恰恰是因为他不是一个拘泥于现有技术的“好学生”。 他没有被当时的权威方法所束缚,而是以批判和创新的眼光,从实践的废墟中挖掘出了照亮整个现代心理学殿堂的宝藏——潜意识。这正是一位开创者最宝贵的品质。

参考资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让心回家:系统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初探》。本文原创发布于科普中国、心理学家李不言百家号,作者李不言。图片选自网络,侵删

来源: 李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