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罗清军。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兴高采烈地分享一首你单曲循环的歌,对方听了听,说:“这有什么好听的?”
你如数家珍地介绍一本让你热泪盈眶的小说,朋友翻了翻,说:“感觉有点幼稚。”
你小心翼翼地展露一个你坚持了很久的、小小的爱好,却收到了一些不解甚至嘲讽。

那一刻,你心中的火苗,是不是“噗”地一下暗了下去?你可能会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的品味太差了?”“是不是我喜欢的东西,真的上不了台面?”

今天,我想对你说,请停止这种怀疑。因为——你的喜欢,无比珍贵。

世界的声音已经足够嘈杂,你必须为你内心的声音,保留最高的音量。

一、我们为何羞于表达喜欢?—— 被规训的内心

在现代社会,我们似乎活在一个被价值和标准统治的世界。从小,我们就被比较:谁的分数更高,谁的学校更好,谁的工作更体面,谁的房子更大。我们习惯了用一种外在的、可量化的标尺来衡量一切,包括我们的喜欢。

于是,我们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喜好审查机制。当我们对某件事物产生好感时,这个机制会自动启动,它会问:

“喜欢这个,能给我带来实际好处吗?”

“别人会怎么看我这个喜好?会不会觉得我不够成熟、不够高级?”

“我这个喜欢,够不够‘正确’,够不够‘有品位’?”

我们把“喜欢”这件最本能、最纯粹的事情,套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枷锁。我们仿佛不是在为自己喜欢,而是在为一个看不见的评委席喜欢。

心理学会谈到“条件自尊”和“社会比较理论”。我们太容易将他人的评判内化为自我价值的一部分。当我们的喜欢不被主流认可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对品味的质疑,更像是对我们整个人的否定。所以,我们学会了隐藏,学会了用沉默来保护自己那颗因为喜欢而变得柔软、因而也更容易受伤的心。

二、喜欢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坐标

那么,剥离掉所有外在的评判,喜欢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想说,你的喜欢,是你内心深处的坐标,是你生命地图上一个个闪闪发光的标记,它告诉你“你”在何处。

喜欢,它不是一种资源或能力,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最原始的生命冲动。它是你的内心深处在对你私语,告诉你什么能触动你,什么能滋养你,什么能让你感觉到“我真正地活着”。

你喜欢的,可能是一首冷门的歌,但那首歌的旋律,正好切中了你某一天黄昏时分难以名状的惆怅。
你喜欢的,可能是一部爆米花电影,但里面的某个情节,恰好给了在低谷中的你一丝莫名的勇气。
你喜欢的,可能只是傍晚散步时天边那一片变幻的云彩,是雨后泥土的气息,是街角咖啡店那一杯刚刚好的温度。

你喜欢的,可能是那个所有人都看不上的异性,但恰恰ta撩拨你的心弦,虽然卡不上你的所有标准,但那种感觉好喜欢。

这些瞬间,无法用任何社会标准来衡量,我们总在追求被爱,却常常忘了,能够去喜欢,本身就是一种更强大、更主动的力量。 

你的喜欢,构建了你独特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是你最后的避难所,也是你所有创造力的源泉。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喜欢时,其实是在亲手拆除自己精神家园的一砖一瓦。

三、重拾喜欢的勇气—— 一场温柔的自我革新

所以,我们该如何守护这份珍贵?这是一场温柔的自我革命。

首先,请练习祛魅。祛魅,就是祛除事物身上那些被社会赋予的、虚幻的光环。 一幅名画的价值,和一张你亲手画的、歪歪扭扭的涂鸦,在“触动你心灵”这个维度上,可以是完全平等的。前者触动的是人类共通的审美,后者触动的,是你独一无二的生命记忆。请相信,在感受的领域里,没有高低贵贱。不要用世界的尺子,来丈量你内心的无边宇宙。

其次,要学会区分“评价”与“你”。 当别人评价你的喜好时,那只是他个人经验和偏见的投射,那是一份关于他的“报告”,而不是关于你的“判决书”。你可以微笑着说:“这只是我的个人喜好。”然后,继续喜欢你所喜欢的。守护你的喜欢,不需要争论,只需要你持续的、坚定的选择。

最后,请主动为你喜欢的事物,在你生命中找到那个“值得”的位置。 为它花费时间,为它投入精力。把你喜欢的歌做成专属歌单,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在笔记本的扉页,为你那个“无用”的爱好,每周留出一个雷打不动的下午。你要相信,那个不被理解的、小小的喜欢,可能正是照亮你平庸生活的那一束唯一的光。

所以,亲爱的你,请重新审视你心中的那些喜欢。

那个让你单曲循环的歌单,珍贵。
那个让你废寝忘食的爱好,珍贵。
那个让你在深夜依然心潮澎湃的梦想,珍贵。
那个让你觉得生活值得热爱的、任何微小的事物,都无比珍贵。

因为,你的喜欢,无比珍贵。

无需任何权威认证,它的珍贵,源于一个最简单也最不可撼动的事实——它是“你的”。

你的喜欢,是你存在本身的证据。请务必,守护好它。



罗清军,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提出流动停滞综合征概念,探索基于中国智慧的身心健康体系——流动自然疗法,初步构建了五维流动身心健康模型,专注个人成长、亲密关系与自我探索。

来源: 社会心理服务专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