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罗清军。

今天,我们想聊一个有点特别,但又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性。

我干脆直接一点问你:你还有性生活吗?你的性生活还满意吗?你的性生活是让对方满意还是自己也能满足呢?

可是细细思考下,很多人都会败下阵来。

那么既然性生活没有,或者性生活不那么好,是因为你不喜欢吗?

既然是喜欢的事情,为什么这么糟糕,自己还不做出一丝丝改变呢?

大部分人会觉得不好意思,“哎,这有什么好说的,就那么回事呗”,“都老夫老妻了”或者干脆避而不谈。当然有的人只是不谈,不代表不做;有的人是可能真的谈不了,确实是没有呀。

一、我们为何谈性色变?

我们可以毫不脸红地高谈阔论爱情,从《泰坦尼克号》Jack和Rose的生死相许,到《红楼梦》里宝玉和黛玉的刻骨铭心。爱,被我们放在聚光灯下,尽情言说、无限表达。从《诗经》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向往,到汉乐府中“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炽烈誓言,我们歌颂爱情,千古不绝。围绕爱有美好的诗句、各类商品爱的礼物、还有我们以爱之名的美好想象和憧憬。

但性呢?它仿佛一直待在幕后。我们都需要它,但都避讳它,假装是无欲的、是和性没关联的,仿佛性多么的不好。于是公开谈论时,总会不自觉地回避一下,或者用“那个”、“夫妻生活”之类的词含糊带过。私底下,闺蜜之间或许会有些窃窃私语,但总体上,我们是打开门谈爱,关起门做爱。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很多人认为,性是人的本能,像吃饭喝水一样,水到渠成,无需多言。我们相信“发乎情,止乎礼”,感觉到了,关系到了,自然就发生了。仿佛这是一门不用学就会的功课。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很多人对性的了解真的太少了。甚至对大部分女性来讲这种了解,很多时候并非来自于主动的探索和学习,而是来自于自己的伴侣。对方的认知、态度和癖好,无形中划定了一个女性对自己身体认知和性的上限。女性成了被动的接受者,而非主动的探索者。

最后,我们普遍认为性是做出来的,不是聊出来的。于是,这就成了一个开盲盒式的匹配问题。遇到了是幸运之上的性欲表达,遇不上就一遍抄写心经一遍升华关系为精神伴侣。有人因为性很和谐,而忽略了关系中其他不和谐的音符,甚至是性欲脑,接受性和谐以外的一切不堪和不如意;也有很多伴侣,因为逐渐无性,而放弃了围绕性的一切,然后用“都老夫老妻了”来安慰自己。

可见,我们并非天生排斥性,而是在一种谈性色变的文化氛围中,被悄然塑造。这种氛围古已有之,“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训诫,但后世往往只强调了“止乎礼”的克制,却忽略了“发乎情”的天然与正当。于是,性被圈禁在了道德的帷幕之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二、关于性的沉默现场

看看我们周围,是不是有这样一些熟悉的画面?

女性生娃后,欲望仿佛也跟着“断奶”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围绕着孩子转,属于自己的身体和感受,被挤到了一个看不见的角落。

很多夫妻,名义上有性生活,但质量低到可忽略不计,更像是在完成一项任务草草了事,有点总比没点强,努力做到“男人得行”,女性也高度配合着“你看,老公真行”。

更有甚者,“结婚十年,分开睡八年”“我就躺他旁边,他对我一点欲望都没有,当初追我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同住一个屋檐下,却活成了唯一对自己没有邪恶欲望的异性朋友。

这些现象,如此普遍,却又如此沉默。恰似古诗那句无尽的叹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这诗句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罕见地、坦诚地触及了传统文化帷幕之下,一个女性真实的生命欲望与孤寂。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三、身体到底是怎么想的?

要理解这些,我们得回头看看,性这件事,在我们生命里是怎么开始的。

人类的性,最初源于最原始的生命驱力,是为了繁衍。但人类的性早已超越了动物性。它如何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被塑造?

想想我们的青春期。可能偷偷看过被列为禁书的小说,听过让人面红耳赤的段子,也经历过被父母、老师严防死守的早恋。这些经历,形式丰富,但我们接受到的信号是混乱的,认为性是神秘的,是羞耻的,甚至是肮脏的。这导致了很多人从小就有一种性压抑。这种压抑,在《红楼梦》里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薛宝钗需要服用“冷香丸”来克制内心的“热毒”,这何尝不是一个绝妙的隐喻,社会规训要求女性将天生的、鲜活的生命热情(包括情与欲),用一套复杂的“礼法”(冷香丸)来冷却、中和,最终塑造成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符合规范的完美形象。有人因此对性排斥,有人天生敏感,有人则感到恐惧,就像电影《朱诺》里的少女主角,在面对意外怀孕时的那种懵懂、困惑与挣扎,正是社会对性教育讳莫如深的一个缩影。

但同时,我们体内又有一股强大的性驱力,这是本能的部分。即使没人教,到了一定年纪,我们也会自然萌发出好奇与冲动。这股力量,就像一棵要破土而出的种子,但上面压着的,是我们从小到大接收到的关于性的、厚重的石板。最后能发挥成什么样,也许冷暖自知。不知是自知或自己行就可以,自己性搭子也非常重要。

四、关于性冷淡的多样可能

一些女性会给自己贴上性冷淡的标签。

性冷淡的核心,往往不是生理上的无感,而是一系列复杂原因造成的结果。 它的本质更像是一扇被关闭了的门,关门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心理枷锁、观念限制。认为性是肮脏的、羞耻的、不道德的,是“坏女人才会享受”的事情。这种观念往往源于童年或青春期接收到的负面信息。另一方面对身体感到羞耻,认为自己身材不好、器官不完美,因而不配享受性爱,害怕在伴侣面前暴露。最后是僵化的性脚本,认为性只能有固定的模式、步骤和表现,缺乏想象力和灵活性,将性视为一项任务而非享乐。

情绪与情感因素。对怀孕、疾病、疼痛的恐惧,或对“表现不好”(无法高潮、不够持久)的焦虑,会严重抑制性欲。还有潜在的敌意与怨恨,在亲密关系中积累的未解决冲突、怨恨和愤怒,会以一种身体罢工的形式表现出来。身体通过关闭欲望,来表达对伴侣的无声抗议。

关系动力因素。一方面情感连接的断裂,感觉不到爱、尊重和理解时,身体会拒绝性接触。当女性在关系中感到被当作工具(如生育工具、生活保姆、泄欲工具)、不被欣赏时,性欲会急剧下降。另一方面性可以成为关系中权力争夺的战场。“你不满足我的情感需求,我就不满足你的性需求”成为无意识博弈。最后一些伴侣之间是“母子化”或“父子化”的伴侣关系,当一方过度照顾另一方,关系变得像母亲与儿子或父亲与女儿时,性欲会因角色错位而降低或消失。你很难对一个需要你像照顾孩子一样去照顾的人产生性冲动。当然角色错位的结果也不是一定会欲望降低,也有的会演化发展成其他丰富的性体验。

压抑机制。由于道德感过于强大,或者童年时期关于性的好奇和探索遭到了严厉的惩罚和羞辱,为了逃避由此产生的焦虑和罪恶感,将整个与性有关的欲望、冲动和感受,统统打入冷宫。于是,在意识层面,这个人就变得性冷淡了,这并非没有欲望,而是欲望被压抑得太深,连自己都感觉不到了。

未解决的俄狄浦斯冲突。这是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视角,在性心理发展的生殖器期(3-6岁),孩子会对异性别父母产生性的好奇和渴望,并伴随对同性别父母的竞争和嫉妒。如果这个阶段发展不顺利,比如感到被异性别父母诱惑后又拒绝,或者对同性别父母的攻击性感到恐惧,可能会形成固着。

对于女性而言如果她潜意识里认为“享受性爱等于伤害了母亲”,或者“对父亲的性幻想是危险的”,那么在她成年后的性关系中,一旦关系变得严肃和深入,这种深层的罪恶感就会被激活。为了在心理上“忠诚”于母亲,她就会关闭自己的性欲,无法在另一个男人面前表达自己作为性感女人的身份(这一点较难,先可简单听一下、了解一下即可)。

性与攻击性的联结。在一些人的早期经验中,性可能和被侵犯、被控制、被吞噬等具有攻击性的感受联系在一起。这可能源于真实的创伤经历,也可能源于养育者带有侵入性的、缺乏边界的照顾方式。于是,在她们的潜意识里,性=被攻击。关闭性欲,就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用以维持心理生存的边界。

对完整人格的恐惧。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认为,强烈的性高潮意味着短暂的自我丧失和失控,是与另一个人最极致的融合。这对于一个“假我”适应良好(即总是迎合他人期望而活着)、但“真我”非常脆弱的人来说,是极其可怕的。她害怕在性爱中失去控制,暴露出那个不被自己喜欢的、真实的自己。因此,保持冷淡是一种防御,用以维持一个稳定、可控但虚假的自我形象。

五、一场和谐的性爱,到底是什么样子?

好的性生活绝不仅仅是身体器官的交配。用诗人里尔克的话说:“爱情是两份孤独,互相保护,互相抚慰,互相致敬。” 我想,美好的性正是这种互相的最高体现之一。它是身体、精神、情绪、心灵的高度融合,就是那种身心高度统一、同在、共时。高质量的性,一定是身心共同参与的狂欢和极致表达。

那么,如何才能靠近它?

1. 打破身体的羞耻,从运动员兼裁判的困境中走出来

一些女性深深自卑,不喜欢自己的身体,甚至有强烈的羞耻感。我们的文化里对“好女人”有太多想象,潜意识里,我们容易把性和“坏女人”画上等号。再加上无处不在的“完美身材”焦虑,总担心自己的这里不好看,那里不迷人。这无疑给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我们文化中对于女性身体的展现,总是带着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审慎。仿佛完全的展现是一种罪过,唯有在遮掩与含蓄中,才符合“美”与“德”的标准。但这面“琵琶”,遮住的究竟是身体,还是我们认识真实自我的目光?

这就像自己的身体,却请了一个“他者”来当裁判。一些女性的身体和性,无意识活在男性的审视之下,“他是否喜欢”、“他是否满意”,“他怎么看我”这无疑给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泰坦尼克号》里,Rose让Jack为她画下那张裸体素描的时刻。那一刻,她不是在取悦男性,而是在勇敢地展示和拥抱自己的身体之美,那是自我解放的宣言。自己勇敢的走出来、热烈的去投入、深入的去链接、去激发原始的动力。

2. 做灵活的自己

有时候大家会迟疑,到底谁主动,尤其女性往往被动,或者大部分人的理解是男性是主动一方,女性是被动一方,仿佛女性主动就显得不那么“好”,必须要矜持、要等待,这一点导致了相当多女性在性方面的压抑,但是近年来很多年轻女性在性方面逐步打开了思维禁锢,在性上能灵活做自己。我们说健康的人格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在性里,你可以是主动的发起者,也可以是热情的回应者;你可以满足对方,也必须学会满足自己。可进可退,可放可收。这无关道德还是矜持,只关乎你在这段性中的愉悦感受。

3. 性是一场探索自我的旅程

如何打开自己?这里有一些小建议:

  • 打开你的五官。性的过程几乎调动我们的全身的组织,最基础的就是五官,去看、去听、去嗅、去触碰、去抚摸,在全身去游走,每个人的感受部位不一样,性没有固定的范式,需要去探索。尝试去感受微风拂过肌肤的触感,享受热水淋在背上的温度,点燃一盏香薰,聆听一段舒缓的音乐……唤醒你的全身,而不仅仅是聚焦于一点,平时可以尝试练习,在性中也可以鼓励对方共同打开感受去感受。

  • 性中没有工具人,有的是活生生的人。充分调用你作为“人”的真实、温度和灵活性。去感受自己的呼吸和心跳,也去感受对方的体温和流动。性是两个活生生的人之间的深层次对话,也是爱的表达方式之一,把自己当做“人”,而不是去取悦对方还是讨好对方的工具,人是有自主性的。放下预设,放下应该,让自己做自己,激发流动性和灵活性,你的性由你做主。

  • 认知上突破。从欣赏自己的身体开始。在安全的环境里,在信任的伴侣身边,尝试随心所欲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性没有“应该”有的样子,任何让你们彼此愉悦的样子,都可以被创造。它可以是李白笔下的“云雨巫山枉断肠”般纵情恣意,充满瑰丽的想象;也可以是《诗经·女曰鸡鸣》中“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般,嵌入日常烟火气的温情与默契。

  • 和伴侣去共创。性是两个人的探戈,而不是一方的独奏。大胆地去沟通,去尝试,去探索彼此都喜欢的方式。可以坦诚的去沟通彼此的性认知、性观念、性态度、性癖好等,充分在性的流动中去创造。

  • 如果性不好,不要总怀疑自己。如果你的性没有人,那么你就去努力找一个好的搭子。如果有伴侣,你做了很多努力,却依然无法在性爱中感到享受时,或许,你也可以尝试新的可能。

  • 在性上,你是自由的,你的身体是自由的。

  • 你可以,也应当主动去创造性的一切美好。


希望今天的科普,能像一把小小的钥匙,帮你打开一扇窗。谈论性,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更了解我们自己,更善待我们的身体,从而活出更完整、更自在的生命。先贤早已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承认这份“大欲”的正当与自然,正是我们走向真实自我的第一步。



罗清军,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提出流动停滞综合征概念,探索基于中国智慧的身心健康体系——流动自然疗法,初步构建了五维流动身心健康模型,专注个人成长、亲密关系与自我探索。

来源: 社会心理服务专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