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能量补给站”。然而,这个看似便捷的小物件,却可能在不经意间埋下安全隐患,自燃、爆炸事故的新闻偶见报端,让不少人对其安全性心生顾虑。

究竟哪些情况会让充电宝 “失控”?是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还是使用过程中的操作不当?

01使用劣质产品

充电宝的核心构成包括电芯、电路板与外壳,其中电芯多采用锂离子电池或锂聚合物电池,而劣质产品的关键问题集中在不合格的电芯与电路板上,这两类部件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诱因。

不合格电芯即使外观完好,在充电过程中或遭遇外部挤压时,内部隔膜易出现微短路问题,进而在使用阶段暗藏自燃、爆炸风险;不合格电路板则可能因电路设计缺陷、元件质量不达标,进一步放大安全隐患。

依据国家强制标准,正规充电宝必须通过 3C 认证并在产品表面标注认证信息。消费者可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官网验证产品合规性:进入 “证书查询” 页面后,选择 “制造商” 查询,若能显示对应结果则符合安全标准,若提示 “没有找到该证书” 则为不合格产品;此外,也可将产品防伪码输入 “证书编号” 栏进行查询。

02过度充电

充电宝完成充电通常需要数小时,若充电完成后未及时拔掉充电器,电池会长期处于过度充电状态。这种状态下,电池内部化学反应失衡,易引发电路故障,最终可能导致爆炸。

03散热不良

充电时若将充电宝放置在被子、密闭盒子等不利于散热的环境中,或长期处于暴晒、高温区域,其内部热量无法正常散发,温度持续升高会破坏电池结构与电路稳定性,进而触发自燃、爆炸。

日常存放时,需将充电宝置于温度适宜、干燥的环境,避免阳光直射,其最佳使用温度范围为 0~40℃。

04受到挤碰

若充电宝遭遇摔落、碰撞、挤压等暴力冲击,内部零件可能出现错位,电芯也可能因外壳破损发生泄漏。这些物理损伤会直接破坏内部电路与电池安全结构,最终引发爆炸。

05过期仍在使用

多数充电宝的一侧会标注 “可循环使用标识”,标识中间的数字代表电池的可循环使用年限。作为消耗品,充电宝在频繁使用后,若超过标注的可循环使用年限,内部电池会出现性能老化、结构退化等异常情况,自燃、爆炸的风险会显著上升。

如何安全使用充电宝?

1.安全选购:源头把控风险

优先选知名品牌,核对包装上的厂家信息、防伪码及 “CCC” 认证标志,拒绝 “三无” 产品,可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管委官网验真(需符合 GB 31241-2014 新国标);按需求选容量(日常 5000-10000mAh、长途 20000mAh 以内,防虚标),优先挑阻燃外壳、接口紧实且带过压 / 过流 / 温度保护的产品。

2.规范使用:日常规避隐患

充电时不边充边用,充满及时拔线(单次不超 8 小时),用原装或参数匹配的充电器;携带不与钥匙、硬币同袋,存放于通风干燥处(避火源、水源及高温区如车内仪表盘);若发现发热烫手、变形、异响或漏液,立即停用放空旷处冷却,切勿拆解。

3.应急处置:危急时刻应对

初期冒烟需拔线,移至瓷砖 / 水泥地等非易燃表面,远离可燃物(勿用衣物覆盖);明火时用大量水灭火,泼水避正面防烫伤;火势蔓延或爆炸,立即撤离关门窗,拨打 119 时说明 “锂电池充电宝起火”。

来源: 新华社、国家应急广播综合湖北消防天津气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