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同样是摄入糖分,“喝” 进去的糖可能比 “吃” 进去的糖对健康威胁更大,尤其在诱发 2 型糖尿病这件事上,“喝糖” 的风险远超很多人的想象。


某研究团队以 20 克糖为研究基准,针对不同来源糖分对 2 型糖尿病的影响展开统计。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研究人员已排除体重指数、总热量摄入及其他生活方式因素的干扰,“喝进去的糖” 所带来的健康风险依旧十分显著。


在每日摄入 20 克糖的前提下,与其他饮食类别中的糖分相比,“喝进去的糖” 与 2 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最大增幅存在关联


具体来看,每额外饮用一杯(约 355 毫升)含糖饮品(汽水、甜果茶、奶茶、含乳饮料及运动饮料等) ,2 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就会上升 25%。只要开始饮用这类饮品,就会面临患病风险升高的可能。



为什么“喝糖”比“吃糖”风险更高?





01
“喝糖” 无饱腹感,易致热量过剩

“吃糖” 时,如一个苹果即可带来饱腹感;研究显示,咀嚼增多会刺激GLP-1(人体饱腹感激素,能抑制胃排空、降食欲)分泌,强化饱腹感知。


而 “喝糖” 时,10 分钟内就能喝完 250 毫升、含糖 30 克的饮料,却几乎无饱腹感。饮用后仍正常进食,易造成额外、无意识的大量热量摄入,埋下健康隐患。

02
代谢机制差异大,“喝糖” 更扰机能

“吃糖” 时,糖分常伴随纤维、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能减缓吸收速度,使小肠缓慢吸收糖分,血糖稳步上升,避免骤升骤降。


“喝糖” 时,含糖饮料中糖分多呈 “孤立” 状态,无其他成分阻碍,会被小肠全盘吸收。这类糖分既不顶饱也无营养,长期摄入会快速升血糖、扰乱代谢,还可能导致肝脏脂肪堆积、诱发胰岛素抵抗。


此外,研究证实:“喝糖” 比 “吃糖” 更易引发代谢综合征。该综合征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包含肥胖、高血压、高血糖等的健康问题统称,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病、糖尿病风险。



掌握简单可行的方法,能帮助我们逐步减少含糖饮料摄入,降低 “喝糖” 危害:


替代饮品选择:想喝甜饮时,用天然甜味的饮品替代,如柠檬水、淡茶水、无糖苏打水,既能满足口感,又避免摄入额外糖分。


逐步减少用量:若对含糖饮料依赖较强,可采用 “减量法”。 比如原本每天喝 1 瓶含糖可乐,第一周改成每天喝半瓶,搭配半瓶无糖可乐;第二周全换成无糖可乐,慢慢适应无甜饮的口感,减少对糖分的依赖。


学会看配料表:购买包装饮品时,重点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配料表中 “白砂糖”“果葡糖浆”“麦芽糖浆” 等成分排名越靠前,说明糖含量越高;营养成分表中,每 100 毫升 “碳水化合物” 含量越高,糖含量也越高,尽量选择碳水化合物含量低于 5 克 / 100 毫升的饮品。


来源: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综合丁香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