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头晕站不稳、说话含糊嘴歪了,这些看似突发的状况,可能是脑卒中发出的“生死警报”。
《柳叶刀》曾有一篇《1990-2017 年中国及其各省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对 1990 至 2017 年中国 34 个省份地区(含港澳台)居民死因展开分析,结果显示:中风目前是中国人的首要死亡原因。
作为我国居民的 “头号致死杀手”,脑卒中(俗称 “中风”)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常以猝不及防的姿态袭来,既可能夺走生命,也可能留下偏瘫、失语等终身遗憾。但事实上,它并非完全无迹可寻,更有不少风险能提前规避。
当出现以下4个前兆时,
需及时就医
1.频繁疲倦犯困。
有时打哈欠可能是脑部缺氧的信号。通常在身体疲劳、睡眠不足时打哈欠,是身体缺氧的正常反应,但如果平时状态正常却总打哈欠,更要警惕,这可能是动脉阻塞引发大脑缺血的表现。
2.视力突然下降。
表现为眼前突然漆黑、视力模糊,过一段时间又恢复正常。此时除了考虑眼部病变,更要警惕是脑梗的前兆。这是因为脑部缺血影响到视网膜,导致视力下降 —— 血管突然无法为视网膜供血供氧,眼睛就会突然看不清,待血管慢慢通畅后,视力又会从模糊恢复正常。
3.头晕、头痛伴呕吐。
头部不适多与脑部血液或氧气供应不足有关。若一段时间内频繁出现头晕、头痛,或是头痛持续不缓解,还伴有恶心呕吐,务必重视。
4.四肢麻木或活动不灵活。
比如手中的东西突然不受控制掉落,或是肢体出现无力、麻木的情况,大多与脑部问题相关。不明原因的晕倒或跌倒,也是因脑部暂时无法 “控制” 四肢所致。大脑缺血缺氧会影响四肢运动,因此出现四肢麻木或身体活动不便时,要留意脑梗风险。
做好以下措施
降低中风几率
尽管中风致残、致死风险高,但多数致病风险是可控的。做好以下措施,能最大程度降低中风发生几率。
1.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中风的首要危险因素:收缩压每升 10mmHg,中风发病相对危险度增 49%;舒张压每升 5mmHg,该风险增 46%。我国 18 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 27.5%,但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偏低 —— 仅 43.3% 的患者知晓病情,不少人因头痛头晕才发现患病,超半数患者(尤其年轻人)因担心药物副作用或依赖等不愿治疗。18 岁以上成人应知晓自身血压,每年至少监测一次;高血压患者需频繁监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
2.管理血脂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坏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因,也是心脑血管诊疗的重点关注指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形成并增大斑块,造成血管狭窄,或使斑块松软破裂堵塞血管,引发中风。
3.适量运动与控制体重
我国 18 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达 34.6%,超重和肥胖增长迅速。身体质量指数(BMI)每增 5 个单位,卒中风险升 1.1 倍。与不运动者相比,高中等强度运动者卒中发病率、死亡率风险分别降 25%、17%,但低强度运动无此效果。
4.定期体检
需定期监测血压,做血脂、血糖、心电图、心脏及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等检查,筛查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结果异常者要及时干预。
5.保持良好睡眠与情绪
睡眠时长不足、打呼噜、失眠等会增加卒中发生率,还影响预后和再发。长期不当压力易引发焦虑甚至抑郁,而焦虑程度升高与卒中风险增加相关,需注意管理。
6.认清卒中症状
若突然出现说话含糊、偏侧肢体麻木无力、走路不稳、视物不清、口角歪斜等,要警惕脑血管意外,需尽快到附近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就诊 —— 即便症状已恢复,也需医生评估。症状严重时,应遵医嘱进行溶栓或介入取栓治疗。
来源: 健康时报、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