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是生活里再寻常不过的事,却深深关联着人体健康。即便看似毫无危害的水,一旦喝得不当,也可能埋下健康隐患,极端情况下甚至会成为致命威胁。不久前,浙江的金大伯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因尿少尿黄就医,医生建议多喝水,于是一天内喝下 6 升白开水,结果引发 “水中毒”,出现严重低钠血症,被紧急送往抢救室。


01
“水中毒”是什么?

“水中毒” 又称稀释性低钠血症,指的是当人体摄入的水分总量远超过排出量时,多余水分在体内滞留,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循环血量增多的情况。这种病症在临床上并不常见,症状轻重取决于水分过多的速度和程度,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轻度患者只要停止进水、排出多余水分,就能恢复正常;严重者则可能面临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甚至死亡。


简单说,“水中毒” 就是人体进水远多于排水,多余水分在体内堆积,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正常情况下,人体有一套精密的水平衡调节机制,肾脏就像 “排水枢纽”,健康状态下每小时能排出 800~1000 毫升水。但如果短时间内喝水太多,肾脏来不及处理,身体的 “平衡秩序” 就会被打乱:血液被稀释后,其中的盐分 —— 尤其是钠离子浓度会降低。当血钠浓度低于 135 毫摩尔 / 升(正常范围为 135~145 毫摩尔 / 升)时,就会出现低钠血症。


水中毒的症状表现不一,初期可能只是头晕眼花、浑身乏力、心跳加快;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严重时则会肌肉痉挛、意识混乱,甚至陷入昏迷,对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若血液中钠离子浓度快速下降,还可能导致脑水肿:此时水分会从血液流向含盐量相对较高的细胞内,造成细胞膨胀,而大脑细胞膨胀会受到颅骨的限制,进而导致脑组织受损。



02
为什么会出现“水中毒”?

1.短时间大量饮水
像金大伯这样,短时间内猛灌大量水,肾脏无法及时排出,就容易引发 “水中毒”。


2.肾脏功能受损

对于本身患有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人,肾脏的排水能力已经受损。即便饮水量处于正常范围,也可能因肾脏无法正常工作,导致水分在体内积聚,增加 “水中毒” 的风险。


3.其他因素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精神疾病引发的强迫饮水行为(比如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过度饮水的情况),以及一些特殊生理状态(例如在炎热天气里长时间剧烈运动后,只大量饮用不含电解质的纯水),都可能诱发 “水中毒”。


03
如何避免“水中毒”?

1.控制饮水量与节奏:每日饮水量以 1500~2000 毫升为宜,避免短时间内大量猛灌(如 1 小时内超 2 升),建议每次喝 100~200 毫升,间隔 30 分钟左右,给肾脏留出排水时间。


2.特殊场景补电解质:剧烈运动、高温作业或腹泻呕吐后,大量出汗 / 失水会导致钠等电解质流失,此时别只喝纯水,可喝淡盐水(每升水加 1~2 克盐)或运动饮料,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3.特殊人群遵医嘱:肾病、心脏病等患者,或有强迫饮水倾向的人群,肾脏排水功能较弱,需严格按医生指导控制饮水量,避免自行增加水量。




来源: 新华社微信、人民日报微信,生命时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