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门诊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位患者拿着显示“空腹血糖偏高”的化验单,神情紧张地询问:“医生,我这次血糖高了,是不是就得糖尿病了?”这种担忧完全可以理解,毕竟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并发症的严重性早已深入人心。然而,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概念:单一次的血糖升高,并不能直接与糖尿病划上等号。
人体的血糖水平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值,它会受到饮食、运动、情绪、睡眠、压力乃至疾病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一顿丰盛的餐后,血糖自然会升高;在应激状态下,身体会分泌激素导致血糖一过性增高。因此,偶然发现血糖偏高,首先不必过度恐慌。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它更像身体发出的一个“黄色预警信号”,提示我们的糖代谢可能出现了异常,是身体在提醒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并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科学地认识这一信号,理解其背后可能代表的从正常到糖尿病前期的过渡状态,是我们主动管理健康、防患于未然的第一步。
1. 揭秘“血糖高”的几种状态:从警示到确诊
当血糖值超出正常范围时,我们通常可能处于以下几种不同的生理状态,认清自己所处的阶段至关重要。
首先,最常见也最值得把握的是 “糖尿病前期” 。这是一个“灰色地带”,指血糖水平已经高于正常标准,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线。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在6.1-7.0 mmol/L之间,和/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在7.8-11.1 mmol/L之间。这个阶段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黄金逆转期”。研究表明,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其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可以下降高达50%以上。这意味着,此时的积极行动,有极大可能让血糖回归正常轨道。
其次,才是明确的 “糖尿病” 。其诊断需要符合严格的标准,通常需要重复检测予以确认。最后一种情况是 “应激性高血糖” 。这在重症感染、大型手术、急性心肌梗死或严重外伤等应激状态下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下,血糖升高是机体应激反应的一部分,通常随着原发疾病的控制和好转,血糖水平能够逐渐恢复正常。
2. 科学诊断糖尿病:标准与方法
糖尿病的诊断是一项严谨的医学工作,必须依据静脉血浆血糖的检测结果,而不能依赖指尖血的家用血糖仪作为最终诊断依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推荐,目前通用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四点,满足任意一点即可初步诊断,但通常需要在另一日重复检测予以证实:
· 空腹血糖 ≥ 7.0 mmol/L。这里的“空腹”指至少8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 ≥ 11.1 mmol/L。此试验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方法,通过饮用含75克葡萄糖的溶液后测量2小时血糖值来判断糖耐量状况。
· 随机血糖 ≥ 11.1 mmol/L,且伴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不明原因下降)。
· 糖化血红蛋白 ≥ 6.5%。这项指标能反映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短期饮食和运动的影响,稳定性更高。
如果初次检测结果异常,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第二次检查以明确诊断,避免因偶然因素导致误判。
3. 发现血糖高了,我们该如何应对?
无论处于哪个阶段,生活方式干预都是最基础且最有效的核心策略。在饮食方面,目标并非一味地“挨饿”,而是“智慧地吃”。核心原则是控制总热量、均衡营养、定时定量。具体而言,主食应注重“粗细搭配”,用糙米、燕麦、藜麦、玉米等全谷物和杂豆类替代部分精白米面,它们富含膳食纤维,升糖速度更慢。保证每日摄入足量建议一斤以上的蔬菜,尤其是深色叶菜,以增加饱腹感和维生素摄入。蛋白质来源应优选鱼、禽、蛋、奶和豆制品等优质蛋白。对于水果,建议在血糖控制平稳的前提下,于两餐之间适量食用低血糖生成指数的水果,如苹果、柚子、草莓等。此外,调整进餐顺序也是一个简单有效的小技巧:尝试先喝汤,再吃蔬菜,然后吃蛋白质食物,最后吃主食,这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平稳餐后血糖。
在运动方面,规律的身体活动能显著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并将其合理分配到每周至少5天中进行。同时,结合每周2-3次的力量训练,如深蹲、俯卧撑、举哑铃等,有助于增加肌肉量,肌肉是消耗血糖的重要组织。对于超重或肥胖者,将体重减轻5%-7%,就能对改善血糖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结论
总而言之,从一次偶然的血糖升高到确诊糖尿病,是一个渐进、连续的过程。我们既不应对一次偏高的数值过度焦虑,也绝不能忽视其作为身体核心预警信号的重要意义。科学的做法是,正视这个信号,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规范的检查明确自身所处的阶段。
将健康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意味着我们需要立即行动起来,建立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合理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证睡眠和管理压力。同时,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如年龄超过40岁、有家族史、超重肥胖等人群,养成定期监测血糖的习惯至关重要。通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我们完全有能力踩下“刹车”,有效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守护我们长久的健康与活力。
数据支撑来源: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2.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糖尿病定义、诊断和分类.
来源: 科普医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