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月亮之上》第一部《月球心跳》第2章 数据幽灵 作家 霄昀 著


广寒宫基地的三号全息演示舱,此刻静得能听见循环空气流过通风口的微弱嘶声。那幅悬浮在空、缓缓旋转的月球内部机械结构剖面图,依旧散发着幽冷的光芒,其复杂精密的程度,超越在场任何一位工程师或科学家的理解范畴。而旁边那行被解析出的文字——“SOURCE: TERRA (GEO-COORDINATES: 0°N 0°E)”——更像是一枚投入冰湖的重石,在每个人心底激起无声却剧烈的震荡。

王伟峰主管脸上的血色尚未恢复,他张了张嘴,喉咙干涩,最终只挤出一句破碎的命令:“封锁……封锁这个消息!所有在场人员,签署最高级别保密协议!在得到地球总部明确指令前,谁也不准离开,不准对外通讯!”他的权威,在绝对的未知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和滑稽。

林澈没有理会这混乱的指令,他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那全息影像和解析出的数据流中。地球发出的指令?唤醒一个埋在月球内部、技术等级碾压人类的未知造物?这太疯狂,太颠覆。他需要确认,需要更坚实的证据,而不是仅仅依靠一个老旧射电望远镜转译出的、可能被干扰或误读的信号。

他转向王伟峰,语气异常平静,与周围的恐慌形成鲜明对比:“主管,我需要调阅基地所有的历史数据,包括早期建设阶段的工程记录、所有月球探测任务(无论是我们国家的还是国际合作共享的)的原始数据库,尤其是重力场和地震波数据。”

王伟峰猛地回过神来,眼神复杂地看着林澈。是这个年轻人,率先发现了异常,也是他,在所有人束手无策时,找到了窥探这惊天秘密的一丝缝隙。尽管内心不愿承认,但此刻,林澈似乎是唯一能抓住点什么的人。

“可以……但必须在绝对监控下进行。”王伟峰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妥协,“另外,这件事,我们需要通知科学主管,维克多·陈博士。”

维克多·陈,广寒宫基地的首席科学官,一个以严谨、甚至有些刻板著称的地球物理学家。他此刻并不在基地,正在月球轨道上的“望舒”空间站进行为期一周的联合实验项目。

通讯连接到“望舒”空间站时,维克多·陈那张棱角分明、总是带着审视表情的脸出现在大屏幕上。背景是失重环境下漂浮的工具和线缆。王伟峰用尽可能简洁、但难免带着颤音的语言,汇报了基地能源网络被劫持、发现神秘脉冲信号以及全息影像转译出的惊人信息。

屏幕那头的维克多·陈,听着汇报,眉头越皱越紧。当听到“地球坐标源点”和“唤醒指令”时,他脸上没有任何震惊或恐惧,只有一种近乎不耐烦的怀疑。

“王主管,林博士,”他的声音通过扬声器传来,冷静得近乎冷酷,“首先,基地能源网络瘫痪,这是极其严重的技术事故,优先级应该是全力排查内部故障,而不是……将责任推给一个虚无缥缈的‘地外信号’。”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林澈:“林博士,你报告的那个1.67小时周期信号,我初步调阅了你提交的LMN数据。其能量级别极其微弱,在常规地质噪声背景下几乎无法分辨。你如何确定它不是‘广寒宫’基地自身设备,例如大型循环水泵、结构应力释放,甚至是月面采矿车队的振动,通过月壳传导产生的某种谐振效应?或者,更深层一点,是月球冷却过程中,特定深度岩层周期性破裂释放的应力波?这些可能性,你都彻底排除了吗?”

林澈深吸一口气,迎向维克多·陈质疑的目光:“陈博士,我反复核对了。信号源坐标位于风暴洋无人区,远离任何基地设施或已知的人造物体活动范围。其深度四十公里,排除了月面设备干扰的可能。至于深层地质活动,其信号的绝对规律性和纯粹性,与任何已知的自然应力释放模式都不相符。更重要的是,它劫持了我们的能源网络……”

“这正是我怀疑的关键点!”维克多·陈打断他,语气加重,“一个能量级别如此微弱的信号,如何能跨越四十公里岩层,还能穿透基地的多重电磁屏蔽,精准地瘫痪我们的核心控制系统?这违背了基本的物理原理。我更倾向于,基地内部存在一个我们尚未察觉的系统性漏洞或硬件故障,这个所谓的‘脉冲信号’,可能只是故障在传感器网络上的一种异常表现,甚至可能是……某种人为错误或软件bug的产物。”

他用了“人为错误”和“软件bug”这两个词,像两根冰冷的针,刺向林澈的专业性。那意思很明显,他更相信是林澈的误判,或者基地系统出了问题,而不是月球内部有一个被地球唤醒的超级机械。

林澈感到一股郁气堵在胸口。维克多·陈的逻辑,站在经典物理和现有认知的框架内,无懈可击。但他忽略了那全息影像!那庞大、复杂、非自然的机械结构!

“陈博士,那全息影像……”

“全息影像来自于一台濒临淘汰的老旧设备,其信号解析过程可能存在无法预估的失真和误译。”维克多·陈再次打断,语气不容置疑,“在获得更可靠、可重复验证的证据之前,我无法采信这种近乎……幻想式的解读。王主管,我建议,立即成立技术故障排查小组,由我远程指导,优先恢复能源供应。至于林博士的‘发现’,在未经验证前,不应作为决策依据,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资源误导。”

通讯切断了。王伟峰脸上的犹豫更深了。维克多·陈的权威和“理性”分析,显然在他心中占据了更重的分量。

林澈看着主管摇摆不定的眼神,知道依靠官方的支持和资源短期内是不可能了。那股被质疑、被轻视的憋闷,反而激起了他骨子里的倔强。他不需要他们的认可,他只需要真相。

“主管,”林澈的声音恢复了平静,“我请求调阅数据的权限,不需要额外资源,我只用自己的时间,进行交叉验证。”

王伟峰看了他一眼,挥了挥手,算是默许。他现在焦头烂额,多一个林澈自己去折腾,总比让他闲着或者把事情闹大好。

林澈回到了自己的分析室,屏蔽了外界的嘈杂和质疑。他知道,要打破维克多·陈的“设备故障论”或“自然现象论”,他需要更强大的证据链,需要跳出广寒宫基地自身的监测网络。

他想到了两个宝贵的数据宝藏:NASA的“重力回溯及内部结构实验室”(GRAIL)任务,以及中国的“嫦娥”系列探测器。GRAIL通过精确测量月球重力场的细微变化,揭示了月球内部的质量分布和结构;而“嫦娥”系列,特别是后期任务,携带了高精度的测月雷达和月震仪,积累了海量的月壳深层数据。这些数据跨越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存储在各自的数据库中,向全球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开放。

如果那个脉冲信号真的存在,并且如全息影像暗示的那样,与月球内部的巨型机械结构有关,那么它是否会在重力场数据中留下痕迹?是否会在漫长的时间跨度中,展现出某种趋势?

这是一个浩如烟海的工作。GRAIL和“嫦娥”的数据量极其庞大,数据格式、坐标系统、时间基准各不相同,需要进行复杂的预处理、对齐和融合。这远非一人之力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

但林澈没有退缩。他编写了数据抓取和清洗脚本,调用基地科学计算服务器的空闲算力(感谢王伟峰的默许,他至少还有这个权限),开始了枯燥而繁重的数据回溯分析。

他将分析的时间范围设定在GRAIL任务开始(约二十年前)至今。筛选区域锁定在风暴洋信号源坐标周围五百公里的范围。他构建了复杂的数据挖掘模型,试图在重力场异常、月壳形变、热辐射背景等数十个维度的数据中,寻找与那1.67小时周期相关联的蛛丝马迹。

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分析室的灯光恒定地亮着,窗外是永恒不变的月球昼夜交替(基地依靠自身旋转模拟)。林澈忘记了疲惫,忘记了饥饿,他的整个世界只剩下屏幕上滚动的数据流和不断刷新的分析图表。

他尝试了多种算法,排除了无数种可能的干扰源——太阳风活动、地球潮汐力影响、已知的深大断裂带活动……一次次希望燃起,又一次次在更深入的分析中熄灭。维克多·陈的质疑,像背景噪声一样在他脑海中回响,鞭策着他不能有丝毫松懈。

连续工作了三十六个小时后,他的眼皮沉重得如同灌了铅,咖啡因也已经失去了作用。就在他几乎要放弃,准备承认维克多·陈可能是对的时候,他决定进行最后一次尝试——他调整了模型参数,专注于寻找信号强度可能存在的、极其缓慢的长期变化趋势,而不是瞬间的显著异常。

程序再次开始运行。进度条缓慢地移动。林澈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几乎要立刻睡去。

突然,一声清脆的提示音将他惊醒。

他猛地坐直身体,看向屏幕。模型分析结果已经生成。在一张以时间为横轴、信号相对强度为纵轴的图表上,一条几乎难以察觉的、但确实存在的趋势线,清晰地显现出来。

林澈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凑近屏幕,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

那条趋势线,并非水平。

它以极其微小,但统计意义上绝对显著的斜率,向上倾斜。

他快速调出模型计算的核心参数报告,目光锁定在那一行数字上:

检测到目标信号强度存在长期增强趋势。

时间跨度:20.3 年。

平均年增强率:0.8% ± 0.05%。

相关性置信度:99.7%。

0.8%每年!

林澈感觉自己的呼吸骤然停止,随即心脏像被重锤击中,狂跳起来。他猛地从椅子上站起,双手撑在控制台上,身体因激动和疲惫而微微颤抖。

不是静态的!不是偶然的!这个隐藏在月球内部、规律搏动了的信号,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一直在以极其缓慢但坚定不移的速度,增强着!

它就像一个潜藏在历史数据长河中的“幽灵”,一直就在那里,用这种近乎固执的、缓慢增强的节拍,一遍又一遍地向所有有能力倾听的人诉说着它的存在。然而,人类的傲慢、认知的过滤器、对“噪声”的习惯性忽略,让它被无视了整整二十年,甚至更久!

“设备故障论”?哪个故障能持续二十多年,并且以如此精确的速率缓慢增强?

“自然现象论”?哪个自然地质过程,能产生如此绝对规律、且强度稳定增长的周期性脉冲?

维克多·陈的质疑,在这一刻,被这冰冷、客观、跨越了二十多年时间尺度的数据,击得粉碎!

林澈看着屏幕上那条微弱却执拗向上的趋势线,仿佛看到了那个沉睡在月球深处的“巨兽”,它的心跳不仅恢复了搏动,而且正在一点点地,变得越来越有力。

他拿起通讯器,手指因激动而有些僵硬。他需要立刻联系王伟峰,更需要让远在“望舒”空间站的维克多·陈,看到这个无法辩驳的“数据幽灵”。

广寒宫基地的危机,远未结束。而这缓慢增强的心跳声,预示着更巨大的风暴,正在月球冰冷的尸骸之下,悄然酝酿。


来源: 江苏省射阳县心理咨询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