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封豕长蛇

【释义】:大猪与长蛇。比喻贪婪残暴的恶人或侵略者。

【出处】:最早见于《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 形容吴国像大猪和长蛇一样贪婪地蚕食中原各国。后用以泛指凶恶残暴的势力。

【拓展】:“封豕长蛇”常与“狼贪虎视”“豺狼成性”等近义词并列,强调贪婪与凶残的特质。例如:历史上侵略他国的殖民者,如同封豕长蛇般蚕食他国领土;某些垄断企业肆意扩张、挤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的行为,也被比作封豕长蛇。反义词如“仁民爱物”“慈悲为怀”,则形容仁爱慈善的心怀。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封豕”指代野猪,其獠牙外露、性情凶猛,在古代是勇猛与破坏力的象征。古人将野猪的破坏力与蛇的阴毒相结合,创造了这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凶暴意象。

小档案

名称:野猪(封豕原型)  

英文名:Wild Boar  

学名:Sus scrofa  

体长:0.9~1.8米  

肩高:0.6~1.1米  

体重:50~200千克(雄性更大)  

隶属科目: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猪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遍布欧亚大陆,已被引入北美等地,适应力极强  

魅力靓照:


獠牙是野猪勇猛与力量的象征(图片来源:Pixabay)


野猪们在觅食(图片来源:Pixabay)

外形特征:

野猪体型壮硕,被毛粗硬,呈灰黑色,背部鬃毛直立。最显著的特征是雄性上犬齿演化成的外露獠牙,呈弧形向上生长,是战斗和挖掘的利器。吻部突出,鼻孔发达,嗅觉极其灵敏。

生活习性:

野猪用坚硬的鼻端拱开土壤,寻找植物根茎、昆虫等,对农田破坏力极大;通常由雌野猪带领幼猪组成10~30头的群体,雄性多独居或组成小群;野猪适应力极强,从温带森林到热带雨林都能生存,甚至会在城市郊区出没。

奇闻轶事:野猪是切尔诺贝利的“核灾受益者”?真的假的!假的!

 1986年,切尔诺贝利发生核灾难后,此地沦为人类禁区。不过,在这片饱受核辐射笼罩的区域里,野猪不仅顽强存活下来,而且其数量的增长超乎所有人的预期。

原来,核事故发生后人类纷纷撤离,此地自然而然地成为野生动物独特的“避难所”。没有了猎枪的威胁、公路的干扰以及农业开发的侵扰,尽管面临无形的辐射危害,但野猪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凭借其在食物链中的特殊地位得以生存繁衍,它们能够自在地于废弃房屋中筑巢栖息,在杂草丛生的街道上悠然漫步。茂密的植被与无人惊扰的环境,为它们营造了理想的生活家园。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的研究数据表明,事故区域内的野猪数量远超未受污染的自然保护区。‌

野猪在隔离区所扮演的角色,绝非仅仅是一名“幸存者”。它们以自身最为擅长的方式——翻拱土地,化身为重塑这片土地的关键“工程师”。它们用鼻子持续翻动表层土壤,将深层土壤翻至表面,把落叶与有机物掩埋地下,极大地促进了养分循环;在翻动过程中,不经意间促进了众多植物种子的传播与萌发;它们拱出的坑洼形成了小水洼,为昆虫和两栖动物创造了新的栖息之所。

野猪种群的繁盛,有力支撑了其天敌的复苏,特别是灰狼和猞猁,此地狼群数量竟是附近自然保护区的七倍之多。除野猪外,驼鹿、狍子、马鹿等动物也数量可观,最终构建起一个健康且庞大的食物链。可以说,野猪重新撑起了切尔诺贝利地区的生态系统。

然而,辐射的影响确凿无疑。科学家们在此开展了长期的监测工作,而野猪则是重点研究对象之一。研究人员会适时捕猎少量野猪,对其肌肉及器官内的放射性铯-137等核素含量进行检测。它们宛如移动的环境探测器,助力科学家勾勒出辐射在生态系统中的传播路径。尽管体内检出较高水平的放射性物质,但野猪种群整体仍展现出强大的生存与繁殖能力。这一现象引发科学界的深入思考:它们是否进化出了某种抵御辐射伤害的生理机制?例如,具备更高效的DNA修复机能,或是拥有能够降低放射性核素在体内蓄积的新陈代谢模式?这至今仍是颇具吸引力的科学谜题。

来源: 自己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