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盘一握,有时真的总想喝水

开车从北京出发,目标张北草原天路。才上高速一个小时,就觉得嗓子发干,咕咚灌了一瓶水。副驾也下了命令:“下个服务区得停一下!”

平时在办公室坐一上午,有时一杯茶就够了。可一开车,有时感觉嘴巴像沙漠一样,怎么喝都喝不够。后座的儿子也嚷嚷着要喝水,一会就干掉了几瓶矿泉水。到了服务区,看着半包矿泉水,心想:“这还没到地方呢,水都快喝完了。难道开车真这么耗水?”

一、开车为什么特别容易渴?还是在“偷偷漏水”?

1.空调:车内的“大号抽湿机”

车里开着空调,温度很舒服,但......空调在降温的同时,也在疯狂地"抽走"空气中的水分。在夏天开着空调时,车内空气相对湿度常常只有20%-30%,这湿度比撒哈拉沙漠也就高那么一点点!

发表在《国际生物气象学杂志》的研究指出,当环境湿度低于40%时人体呼吸道黏膜的水分蒸发速度会显著加快。即每次呼吸鼻腔和喉咙就会向外"吐"着水汽。一小时下来光是呼吸就能流失几十毫升的水分。

更隐蔽的还有皮肤。虽然开车坐着没动,感觉不到出汗但皮肤一直在进行着"不显性的蒸发"——即水分从皮肤表面悄悄溜走而我们毫无察觉。空调一吹也让这个过程加速了十倍。就像把湿毛巾放在电吹风下一样。

有时人体就像一块海绵空调环境就像一台抽湿机持续不断地把体内的水分给"吸"出来。而等你感到口渴时可能已经有点轻度脱水了。

二.大脑的高速运转也是"耗水大户"

开车看似简单实际上大脑的工作强度不亚于做数学题尤其是自驾游期间,驾驶时要同时处理多个信息:前方车距、后视镜动态、路标指示、突然变道的车辆……大脑就像个超级计算机全速运行。

大脑虽然只占体重的2%却消耗着全身20%的能量和氧气。而这些营养物质的运输都依赖着血液循环。我们知道血液的78%是水所以当大脑高强度工作时血流量增加水分需求也跟着上升。

更关键的是轻度脱水会让血液变稠。血液黏稠了流动速度就会变慢,大脑的供血效率就下降。这时候就会感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而这也是驾驶的忌讳。研究里也指出脱水状态下的驾驶反应时间会延长15%-20%这相当于轻度酒驾的水平。

1.精神压力:"看不见的水分丢失"

也别小看开车的心理压力。高速上车速快、车流密集稍不留神就可能出状况;而堵车时的着急上火,担心行程的耽误;陌生路段的导航不准,也都会紧张得手心出汗。

研究表明,在精神紧张时,机体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这也是我们应对危险的一种本能反应。在交感神经兴奋后,心跳加快、呼吸加深、汗腺也会活跃——所有这些也会加速水分的流失。

同时,压力激素(如皮质醇)的分泌会抑制唾液腺,导致口腔干燥。这就是为什么紧张时特别容易觉得嘴干,需要口香糖的原因。

2.久坐不动:血液循环的"不舒服"

开车时,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下肢血液回流易受阻,血液也更多地滞留在了腿部。这时,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会增加心跳频率和血管收缩程度,这个过程也是需要消耗水分的。比如,久坐超过2小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而充足的水分摄入除了能降低血液的黏稠度,还能预防血栓的形成。从这个角度看,开车时多喝水,也不仅是解渴。

三、喝什么?水、茶、功能饮料大PK

1.白开水:永远的"王者"

干净的水是最佳选择!没有之一。它能快速被身体吸收,迅速补充流失的水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明确推荐,成年人每天应饮水1500-1700毫升,在炎热环境或身体活动增加时,也应适当增加。

开车时,建议每小时喝150-200毫升水,小口慢饮。别等到口渴得不行了才猛灌一瓶。

2.茶:提神醒脑的"双刃剑"

我就喜欢边开车边喝茶,觉得既解渴又提神。确实,茶叶中的咖啡因能刺激中枢神经,让人更清醒。发表在《营养学杂志》的研究也显示,适量的咖啡因(50-200毫克)可以提高警觉性和反应速度。

但有时要注意的是,茶有的利尿作用。有时喝太多茶,频繁上厕所,高速上又不方便停车,反而会增了些麻烦。所以选择淡点的茶,浓度别太高,既能提神,就不至于利尿过度.......

绿茶是个不错的选择,其中的茶多酚还有抗氧化作用,能缓解疲劳。但如果你本身对咖啡因敏感,或者有胃病,就别喝浓茶了,白开水就是更合适的存在。

3.功能饮料:救急可以,但别当水喝

像红牛、东鹏特饮等的功能饮料,确实能够快速提神。它们含有咖啡因、牛磺酸、B族维生素等成分,甚至能短时间内让人兴奋。国际上的研究也证实,含咖啡因的能量饮料甚至能在30分钟内提升认知表现。

但问题是,这些饮料往往含糖量也很高,一瓶下去相当于吃了十几块方糖。血糖指数快速升高后的快速下降,会带来"糖崩溃"——即短暂兴奋后反而更疲劳。而咖啡因的过量则会引起心悸、焦虑、失眠。

所以,功能饮料只能偶尔救急,比如连续开了4-5小时实在撑不住了,来半罐提提神。但千万别把它当水喝,一天最多一罐,喝完还得配合休息。

四、两小时的休息法则:其实,休息比喝水更重要!

喝水能缓解口渴,但不能代替休息。《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建议,连续驾驶不应超过4小时,每2小时应休息至少15分钟。

A.为什么要两小时休息一次?这是因为

a1.缓解驾驶疲劳:持续开车2小时后,注意力和反应速度会明显下降。服务区停车、下车走走、活动筋骨,能让大脑"重启",恢复专注力。

a2.预防深静脉血栓:久坐会让腿部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血栓风险。下车活动10分钟,做做伸展运动,能促进血液回流。

a3.检查车辆状况:趁休息时检查轮胎气压、机油、冷却液,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半路抛锚。

a4.补充物资:喝水、上厕所、吃点东西,为下一段旅程做好准备。

B.休息时可以做点什么?

b1.离开座位走一走:绕着车走几圈,或者在服务区散散步,让腿部肌肉活动起来。

b2.做简单拉伸:转转脖子、耸耸肩、扩扩胸,缓解肌肉僵硬。

b3.闭目养神5分钟:如果感觉眼睛酸涩,找个安全的地方闭眼休息一会儿,比喝咖啡管用。

b4.补充能量:吃点水果、坚果,别吃太油腻的食物,否则血液都跑去消化了,大脑供血不足反而更困。

C.谨防堵车:多备点物资

假期和自驾游中最怕的就是堵车。有时候一堵就是几个小时,水喝完了、零食吃光了、关键还没有厕所。

所以,出发前建议准备有:

充足的水:至少每人每天2升,宁可多带不能少带。

小零食:饼干、面包、巧克力,能快速补充能量。

应急尿袋和空塑料瓶:别笑!堵在高速上动弹不得时,这玩意儿就是你的救命稻草。

充电宝:手机不能没电,必须备着。

五、脱水的危险信号:别等渴了才喝水

很多人觉得"渴了再喝"就行。但医学上讲,当你感到口渴时,身体已经失水1%-2%,处于轻度脱水状态了。

1.轻度脱水(失水1%-2%)的表现有:口渴、口干,尿液颜色变深(从淡黄到深黄),轻微疲劳、注意力不集中。

2.中度脱水(失水3%-5%)的表现是:明显口渴、嘴唇干裂,尿量减少、尿色深黄甚至褐色,头晕、头痛,疲劳乏力、反应迟钝,心跳加快。

3.重度脱水(失水5%以上)就要特别注意了:极度口渴但可能已经喝不下水,几乎无尿,皮肤干燥失去弹性,意识模糊、昏迷,有生命危险。

《临床医学杂志》发表的案例报道显示,长途驾驶中因严重脱水导致晕厥而引发交通事故的情况并不罕见。有些司机会为了少上厕所故意不喝水,结果因为脱水晕倒在方向盘上,酿成悲剧。

所以,别等渴了才喝水。定时定量喝水,让身体始终处于水分充足的状态,这不仅是为了舒服,更是为了安全。

最后:水是生命之源,安全是回家的路

小小一瓶水,在自驾游中的分量重如千斤。它不仅仅是解渴的饮品,也是保障行车安全的"生命之源"。出门自驾,除了检查车辆、规划路线,也别忘了准备足够的水。定时休息、及时补水,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同车家人和路上其他司机负责。

毕竟,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多快抵达,而在于安全、舒适地享受风景和游玩。当手握方向盘,再次感到口渴时,这也是身体的提醒,该喝点水照顾下自己了。两小时停下来,休息下,喝口水,看看窗外的风景,然后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Moyen NE, et al. Hydration status affects mood state and pain sensation during ultra-endurance cyc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2015; 59(9): 1139-1146.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84-014-0926-5

2.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3.Armstrong LE, Ganio MS, Casa DJ, Lee EC, McDermott BP, Klau JF, Jimenez L, Le Bellego L, Chevillotte E, Lieberman HR. Mild dehydration affects mood in healthy young women. J Nutr. 2012 Feb;142(2):382–388. doi: 10.3945/jn.111.142000. PubMed PMID: 22190027.

来源: 紫龙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