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水土不服"过的假期
昨晚明明吃了顿地道的麻辣火锅,怎么今天就翻江倒海了呢......
其实,从北方到南方,或者从南方到北方,肚子闹个脾气;或者从平原到高原,头晕一下;甚至有时只是换了个城市,皮肤就开始痒痒起疹。老一辈常说的"水土不服",真不是迷信,也是实实在在的医学现象。
一、"水土不服"到底是怎么回事?
说起"水土不服",听着挺玄乎,其实背后有着很多医学道理。这样说吧,我们的机体就像一台精密仪器,早就适应了家乡的环境。突然换个地方,这台"仪器"也需要重新校准,而有时校准的不及时,各种问题就容易出现。
1.肠道菌群的"地域差异"
在肠道里,住着上万亿个细菌,这些"租客"平时相安无事,甚至还帮我们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但这些菌群也是有"地域性"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2022年发表的一项重要研究追踪了国际旅行者的肠道微生物组变化,发现旅行期间肠道菌群组成会发生显著改变,而腹泻会破坏这种稳定性,导致抗生素耐药基因增加。
所以,从北方到南方,或者从南方到北方,当地食物里的微生物种类、食材的加工方式都不一样。我们的肠道菌群突然遇到"外来户",一时半会儿还没反应过来---认不清敌友,就可能引发腹泻、腹痛等症状。这就像肠道在说:"这些新来的家伙,我不认识啊,所以不打不相识啦!"
《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里也明确指出,旅行者腹泻是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从工业化国家前往发展中国家旅行的个体中,高达60%可能患上旅行者腹泻。其主要致病菌包括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弯曲杆菌、志贺菌等,这些病原体的分布确实存在明显的地域特征。
2.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
我们的免疫系统有时也特别敏感,比如环境一变化,它进入了"战备状态"。一项发表在《Gut Microbes》的研究表明,旅行到热带地区后,肠道菌群的基线组成会影响旅行者腹泻的易感性和多重耐药肠杆菌的获得风险。
比如,我们从干燥地区到湿润地区,空气中的真菌孢子、尘螨数量的暴增;从城市到农村,花粉、动物皮屑的接触机会的增多等。免疫系统忙着认识这些"新朋友"的时候,就可能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皮疹等症状。说白了,就是机体在用这种方式告诉你:"老板,外面环境变了,我们需要时间适应一下!"
二.气压、温度、湿度的"三重叠加"
就像旅行中,从平原突然到了高原,气压骤降,空气中的氧含量也跟着下降一样。《中国高原医学》杂志里也指出,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在快速上升至海拔2500米以上时可达25%-50%。让头痛、恶心、乏力、缺氧失眠等不适更容易出现.
而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也同样不容小觑。从零下十几度的东北到三十几度的海南,身体的温度调节机制也需要紧急调整。特别是汗腺分泌增加,水分流失加快时,电解质的紊乱,体液也需要快速的平衡.
三、如何预防和干预?
1.出发前的一些准备工作
①提前了解目的地:查查当地的气候特点、常见传染病、饮食习惯。心里有数,应对起来会从容很多。
②带上点常用的药物:根据《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2020年版)》的建议原则,旅行药包应包括:止泻药(如洛哌丁胺)、益生菌制剂、抗过敏药(如西替利嗪)、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创可贴等。也别忘了及时就医,取得专业帮助.
③调整下作息时间:如果有时差,则可提前几天开始逐步调整睡眠时间,让生物钟也提前适应下。
2.旅途中的注意事项
①饮食谨慎一点:头两天别太"放飞自我"。再诱人的街边小吃,也先小尝一点,让肠道有个适应的过程。生冷食物暂时能避则避,热食熟食这时会更保险。
有这么一句话:"烧开的水、煮熟的饭、削皮的水果"——这是旅行者腹泻预防的黄金法则。
②适时补充下益生菌:出发前3-5天开始服用益生菌,比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帮助肠道菌群提前"扩扩军备下战"。《Gut Microbes》的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组的基线组成会影响旅行者腹泻的易感性。
③保持水分充足:脱水是很多症状加重的罪魁祸首。每天至少喝2000毫升水,如果出汗多或在高原地区,还要增加摄入量。特别是口服补液盐(ORS),能快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④循序渐进的适应环境:到了高原,第一天尽量别剧烈运动,多休息,让身体慢慢适应低氧环境。从南方到北方,注意保暖防冻;从北方到南方,也及时换上轻薄衣物。
3.症状出现后的应对
①轻度腹泻:如果每天腹泻3次以下,没有发热、血便,可以先观察,多喝水,可以吃点益生菌。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比如粥类、发面类的都是好选择。
②中重度腹泻:如果腹泻频繁(每天超过6次)、有发热、脓血便、剧烈腹痛,必须及时就医。《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推荐,这种情况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如氟喹诺酮类或阿奇霉素。
③一些过敏症状:皮疹、鼻炎症状可以服用抗组胺药。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严重过敏反应,立即拨打120。雷暴天,则要戴防护口罩,尽量少出门.
④高原反应:轻度高反可以吸氧、休息、喝葡萄糖水。如果出现严重头痛、呕吐、意识模糊,这可能是高原脑水肿或肺水肿的前兆,必须立即下撤到低海拔地区并及时就医。
四、写在最后:水土不服时,身体需要时间,给它多一点耐心
"水土不服"并不是矫情,而是机体在努力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就像一份新的工作也需要适应一样,机体也是如此。
有意思的是,经常旅行的人,"水土不服"的症状确往往会减轻。这是因为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在不断的"历练"中变得更加包容和灵活了---即适应性增强.所以,别因为一次不那么好的经历就放弃出去看看的脚步。
下次假期出门,不妨提前做好准备,带上这些小贴士。当站在异乡的美景前,胃肠安稳、精神抖擞,那才是假期该有的样子。毕竟,世界那么大,也该去看看!
参考文献:
1.Kantele A, L??veri T, Pakkanen SH, et al.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travel and diarrhea on gut microbiome and resistome dynam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 748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4862-w
2.David LA, Weil A, Ryan ET, et al. Gut microbial succession follows acute secretory diarrhea in humans. mBio, 2015; 6(3): e00381-15. 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mBio.00381-15
3.《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3; 31(12): 705-715.
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2020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2020.
来源: 紫龙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