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段跃初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阳光穿透云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阅兵式上,两款外形独特的装备悄然改写了人们对现代防御武器的认知。在舰载防空武器方队中,搭载着圆形镜面装置的战车格外醒目,被网友戏称为"战场洗衣机";不远处的反无人机方队里,另一型激光武器与弹炮系统、微波武器组成"铁三角"阵列,无声彰显着中国定向能武器的实战化突破。这些被军事专家称为"光之利刃"的装备,正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开启现代战争的全新维度。
激光武器的核心优势藏在一组惊人数据里。军事专家洪源在接受南都N视频采访时透露,此次受阅的激光武器可精准打击20至40公里外的目标,从锁定到摧毁仅需不到一秒钟,"相当于在发现目标的瞬间就完成打击,对手根本没有反应时间"。这种"发现即摧毁"的能力源于激光的物理特性——作为一种高度集中的高能光束,它能在极短时间内将能量汇聚于目标表面,形成数千度的高温烧蚀效应,就像用放大镜聚焦阳光点燃纸张那般,直接击穿导弹外壳或烧毁无人机的电子元器件 。
在反无人机作战领域,激光武器的价值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蜂群无人机"战术成为现代战场的新威胁,数十甚至上百架小型无人机集群突袭时,传统防空导弹成本过高且难以全覆盖,速射炮又存在射程不足的局限。军事专家傅前哨解释:"一枚防空导弹造价数十万元,用来打几千元的民用无人机根本不划算,而且导弹的飞行速度还赶不上灵活的多旋翼无人机。"而激光武器恰好解决了这一痛点,其单次发射成本仅需几美元,只要供电充足就能持续作战,堪称"无限弹药"的防御利器。更关键的是,我国激光武器已形成30千瓦至100多千瓦的系列化发展,达到150千瓦功率时就能完全满足近程防空需求,足以应对各类无人机和巡飞弹目标。
此次阅兵中,激光武器与微波武器的协同亮相,揭开了中国定向能武器体系化建设的面纱。这对"黄金搭档"恰好互补短板:激光武器擅长精准点杀,能对单个目标实施致命打击;微波武器则像"战场微波炉",可通过高功率电磁波形成大范围杀伤场,一次性瘫痪多架无人机。傅前哨用通俗的比喻解释微波武器的原理:"就像家里微波炉烤熟鸡肉一样,微波能无孔不入地侵入无人机内部,烧毁电路板和电池,即便做了屏蔽,外露的通信天线仍是软肋。"去年珠海航展上亮相的微波武器就曾引发关注,那块看似普通的"大平板",实则能在数公里内形成电磁杀伤区,与激光武器共同构建起"点面结合"的防御网 。
从技术演进来看,此次受阅装备的小型化突破尤为值得关注。傅前哨回忆,早期激光武器系统体积庞大,需要专用车辆甚至固定阵地部署,而如今已能集成到"猛士"这类高机动底盘上。这种小型化背后是多重技术的协同进步:我国在光束控制、高效储能等领域的突破,让激光武器在保持功率的同时大幅缩减体积,即便当前功率限制下有效拦截距离在1至数公里,也已能满足城市防空、重要设施防护等近距离需求。更令人振奋的是,2025年4月我国在南海完成的舰载激光武器测试中,300千瓦级系统成功拦截超音速靶弹,标志着我国在高功率激光领域已迈入世界第一梯队。
舰载应用成为激光武器的下一个重要战场。此次激光武器出现在舰载防空武器方队,被傅前哨解读为"向海而生"的明确信号。尽管目前存在能耗与散热两大瓶颈——功率越大耗电越多,大型军舰也难以支撑持续发射,且废热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光学系统寿命 ,但技术突破的方向已然清晰。专家预测,随着船舶综合电力系统的升级,解决供电问题后,激光武器将成为舰载近防系统的核心装备,与导弹、速射炮形成梯次防御:40公里外由导弹拦截,10至20公里交给激光武器,近距离则依靠速射炮补防,彻底改变传统海战的防御逻辑。
在国际竞争格局中,中国激光武器已确立领先优势。与美国HELIOS系统(60千瓦起步,射程8000米)、日本10千瓦级战车(射程仅1200米)相比,我国不仅拥有10至50千瓦的"寂静狩猎者"(Silent Hunter)等成熟装备,更有300千瓦级舰载系统的实战化测试记录,且LW-60等型号的能耗效率比国际同类产品高出30%。更重要的是,我国实现了"海陆空全覆盖"的发展布局:陆基型号已出口沙特并取得实战成果,车载型号亮相阅兵,舰载型号完成海试,形成了多场景、系列化的技术体系。
当然,激光武器的发展仍面临挑战。大气扰动会影响光束精度,恶劣天气可能降低杀伤效能,这些都需要在光学自适应技术上持续突破。但正如傅前哨所言:"定向能武器带来的是不对称优势,传统武器对抗是同维度较量,而激光以光速作战,从根本上改变了攻防规则。"从天安门广场上的静默亮相,到南海海域的精准拦截,中国激光武器正以清晰的发展轨迹,书写着国防科技的创新篇章。
当这束凝聚着人类智慧的"光",被赋予守护和平的使命,它所照亮的不仅是现代武器的未来方向,更是一个国家维护主权与安全的坚定力量。在光速制胜的新时代,这柄"光之利刃"已然出鞘,守护着属于和平的天空与海洋。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