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庭院墙头或公园花架下,常能见到一簇簇橘红或橙黄的漏斗状花朵攀援而上,热烈地绽放在绿叶间,这便是兼具自然野趣与人文意涵的凌霄花。

凌霄(学名:Campsis grandiflora (Thunb.) Schum.),为紫葳科凌霄属的攀援藤本植物 。它的 “攀爬能力” 源自茎上长出的气根 —— 这些纤细的白色须根能牢牢吸附在墙壁、树干或支架上,让植株顺着支撑物不断向上延伸,最高可长至 10 米以上。其叶片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多为 7-9 片,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叶缘有稀疏锯齿,给人清爽的层次感;每年 5-8 月是它的花期,花朵成簇生于枝顶,花筒细长,花瓣展开如钟,颜色从橘红渐变到橙黄,既鲜艳夺目,又能吸引蜜蜂、蝴蝶等传粉昆虫。




凌霄产于我国山东、河北、江西等各省,在日本也有分布,越南、印度、巴基斯坦西部均有栽培。凌霄喜阳、温暖湿润的环境,稍耐阴。喜欢排水良好的土壤,较耐水湿并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耐寒性较差,耐旱忌积水;喜微酸性、中性土壤,萌芽力、萌蘖性较强,耐修剪,根系发达生长快。常生长在山谷、河边、山坡、路旁、疏林下 ,在长江流域和南部的山谷、小 溪边、疏林中都有分布 。

凌霄是著名的园林花卉之一。其花朵漏斗形,大红或金黄,色彩鲜艳。花开时枝梢仍然继续蔓延生长,且新梢次第开花,花期较长。喜攀缘,是庭院中绿化的优良植物,用细竹支架可以编成各种图案,非常实用美观。也可制成悬垂盆景,或供装饰窗台、晾台等用。




凌霄花可入药,为中药材凌霄花的来源,其药性酸、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化瘀散结,祛风止痒的功效,主治血滞经闭,痛经,癥瘕,崩中漏下,血热风痒,疮疥隐疹,酒皶鼻 。

在古籍和方言中别称很多,如苕、陵苕、陵霄等。《诗经·小雅·苕之华》篇中的“苕”,《尔雅·释草》称:“苕,陵苕,黄华蔈,白华茇。”《神农本草经》中称“紫葳”,凌霄被列为中品。“凌霄花”之名始见于《唐本草》,该书在“紫葳”条下作注说:“此即凌霄花也。”。以植物外形命名的有五爪龙(江苏)、九龙下海(江西)、过路蜈蚣(湖南)、白狗肠(广西)、上树龙(安徽)、红花倒水莲(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倒挂金钟、鬼目等,以花的功用、药效称呼的则有女藏花、堕胎花(云南)、接骨丹(湖北)、搜骨风(四川),其余名称还有女葳、茇华、武威、瞿陵、紫葳、芰华、藤萝花、中国喇叭藤等。

在古代,凌霄因为花朵美丽,很早就被用来形容美女。《史记·赵世家》载,以胡服骑射锐意改革闻名后世的赵武灵王曾经梦见处女鼓琴而歌:“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大臣吴广听说后趁机推荐自己的女儿孟姚,这位如花美女果然赢得赵武灵王的宠爱。该诗歌是目前所见用凌霄花来形容美女的最早记录 。

唐代,随着人们对花审美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花在作品中被人描写、感兴。白居易《有木诗八首(其七)》‌"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借凌霄依附他树终致凋零的特性,讽喻趋炎附势者,托物言志的典范。元稹《解秋十首(其七)》‌"寒竹秋雨重,凌霄晚花落。"‌以凌霄花落烘托秋日萧瑟,隐含时光流逝之叹。陆游《夏日杂题》‌"满地凌霄花不扫,我来六月听鸣蝉。"‌则以落花与蝉鸣烘托夏日闲适,凌霄花成为自然野趣的象征。

一株凌霄,从墙角的藤蔓到文化中的符号,既展现了自然植物的生存智慧,也承载了人类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

来源: 大杨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