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生活一切正常,可就是觉得
“哪里不对”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周末傍晚,一觉睡到天色昏沉。醒来时房间昏暗,抓起手机发现没有一条新消息。窗外传来模糊的车流声,却觉得整个世界离自己无比遥远。平时工作忙起来感觉还好,到了周末、假期,如果没有工作,如果没有和朋友的小聚,一个人的时候,那种心里空空的感觉,那种感觉不完全是悲伤,更像是一种轻微的失重感,仿佛你正漂浮在自己的生活里。有人会选择睡了懒觉多躺会、有人选择晨跑锻炼身体、有人起来看看书做顿美味、也有人去附近的城市,内心的声音是走远一点,换个地方可能心里舒服一点。自己也分不清这是逃离,还是顺其自然。

或者,你在人群中突然感到疏离,朋友在笑,你却像隔着玻璃看他们;工作按时完成,却只是机械地动作;关系维持着,内心却有个声音在问:“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不是抑郁症,也不是什么需要紧急处理的心理危机。就是心里某个地方,空了一块,谈不上很开心,也不能说是不开心,就是一种平淡的,稍微有点空的感觉。

一、那个看不见的“空洞”

这种空,不是失去亲人那种尖锐的痛,也不是焦虑那种紧绷的能量。它更隐蔽,更安静,像背景噪音一样持续存在。

它有许多名字:

有人管它叫内在的孤独,即使被爱包围,仍感到自己本质上是孤独的;

有人感到意义感丧失,做一切该做的事,却找不到其中的意义;

有人描述为情感麻木,不再真正为任何事兴奋,也不再为什么特别难过;

有人说是倦怠,一种精疲力尽,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灵上的。

现代生活似乎特别擅长制造这种空洞。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连接,却前所未有地孤独;拥有更多选择,却更难找到真正想要的东西;被各种成就标准包围,却听不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二、空洞从何而来?

这种空洞感,某种程度上是现代人的标准配置。它来自几个方面:

1. 连接太多,接触太少

我们可以同时和五个人聊天,却很少能看着一个人的眼睛,慢慢说一句话,我们可能有很多朋友,但是吃吃饭聊聊天、说一些浅层的事情大家都可以,但是深入一些,比如我们的内心、情感、需求就显得很难,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走心”的关系其实很难。虚拟关系取代真实接触,我们收获了大量“好友”,却丢失了那种“被理解”的感觉。大脑知道有一千个点赞,心却感受不到一个温暖的拥抱。毕竟人的深层感觉是靠感受,而不是大脑的理性判断。

2. 活动太多,体验太少

工作、健身、社交、学习、旅游,生活被填得满满当当,但每种活动都像在完成任务。而且身边不乏这样的人,生活被填满,一样接这一样,像一个表格一样的生活。我们忙着记录生活(拍照、打卡、分享),却错过了体验本身。前不久和一个做瑜伽的朋友交友,她说我多么希望引导大家在瑜伽的同时,关注自我的体验,关注情绪的变化,但是大部分人很难走深,有的人就是为了拍个照,有的人就是为了取悦男性,还有的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3. 答案太多,问题太少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人生应该怎样”的答案。刷视频,还是看图文,总会有很多“专家”教育我们,几点起床,赚多少钱,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被动接受这些标准,却很少停下来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在很多的“应该”“标准里”,年轻人不知道如何恋爱,不会选择伴侣,中年人不知道如何养育孩子,在焦虑中迷失。而时间一直在静静的流淌,消失。

4. 向外太多,向内太少

现代生活训练我们不断向外关注,新消息、新趋势、别人的评价。却很少教我们如何转向内部,感受自己的身体,觉察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需要。在讲课的时候我经常告诉大家,我们对自己身体的感受太少,对自我的感知不足,我们总觉得仿佛很懂自己,很了解自己,很爱自己,其实很多都是虚幻、虚像。之所以空、之所以飘摇,就像一棵树,不断生长枝叶,根系却不够深。

三、空洞,是转变的开始

这种空洞感虽然不舒服,但在心理学的视角里,它不一定是个问题。

有时候,空,是因为旧的东西塌了,而新的还没长出来。

想想蝉蜕壳的过程,旧壳已经裂开,新身体还没完全挣脱。那个悬在中间的阶段,既不能回到过去,又没到达未来,当然会感到空荡和不适。

人的成长也一样。当你感到内心空洞,往往意味着:旧的价值观、目标或自我认知不再适用、心灵正在为新的东西腾出空间、你正在从“外部评价”转向寻找“内部指南”。

这种空虚,本质上是转变的阵痛。

四、与空洞相处的艺术

面对这种空洞感,我们通常有两种反应:逃避或填补

逃避的方式包括用工作、娱乐、物质或关系来麻痹自己,这个最为常见,比如一些人成了工作狂,只有工作没有其他;一些人沉迷娱乐,小说、网游、其他,来打发时间,逃避对自我的面对;还有的人沉迷美食、美景或金钱,比如现在很多人把暴富当做目标,只想赚钱,不像其他,看似是上进有目标,背后有着看不见的逃避;还有的人逃避关系,也有的人通过发展不健康的关系来逃避,比如一夜情。

填补则是急着往里面塞东西,设定新目标、找新关系、培养新爱好。比如有的人热衷跑步,我不是说跑步不好,也不是说跑步一定就是因为空洞,而是说一部分人,通过跑步、超强度锻炼来填补生活的这个空,如何判断呢,就是你看看如果你一周不跑步、不锻炼,心里感受是什么样?还有的人执着于不断地发展友情、爱情,在各种关系中,沉醉其中,忙碌着。

但或许有第三种方式,停下来,陪伴这个空洞。

陪伴意味着允许自己有时候就是感觉空洞、无意义,不把这视为需要紧急修复的“问题”;好奇地探索这个空洞,它是什么感觉?在身体的哪个部位?什么时候特别明显?理解这个空洞可能在传递重要信息,也许你的生活失去了方向,或者你与自己失去了连接。

五、从空洞到真实连接

要说明的是,长期、严重的空虚感可能需要专业帮助。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偶尔来袭的空洞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缓解:

1. 回归身体

空洞感通常发生在“想太多而感受太少”的时候。回到身体是有效的方式:

每天花10分钟单纯感受呼吸;

散步时专注脚接触地面的感觉;

泡杯热茶,感受温度从喉咙到胃部的路径;

身体永远活在当下,而当下很少真正空洞。

2. 寻找“真实接触”

用一次真实的接触替代十次虚拟连接:

和朋友面对面喝茶,不看手机;

拥抱时真正感受那个拥抱;

听人说话时不构思回应,只是听;

真实接触像心灵锚点,把我们从思绪的海洋拉回现实。

3. 创造小而不重要的事物

意义感常在创造中产生,尤其是那些“无用”的创造:

做一道没人称赞但自己享受的菜;

画一幅不分享只收在抽屉里的画;

写一段不给任何人看的文字;

在这些“无用之事”中,我们重新连接自己的内在冲动。

4. 允许自己不知道

对意义、目标的焦虑,常常源于“我应该知道答案”的压力。允许自己暂时不知道,像侦探一样收集线索而非急着破案。

不知道要去哪里,也可以先欣赏路边的风景。

5. 在例行公事中寻找微小差异

不必为了寻找意义就颠覆生活。试着在例行公事中注入一点意识:

今天用不同的路线散步;

注意同事眼睛的颜色;

品尝午餐中每一种食材的味道;

差异不在外面,在看的方式里。

六、空洞是心灵的留白

中国画讲究留白,那些空白不是缺失,而是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给画面呼吸的空间,让墨色更有韵味。

内心的空洞也是如此,它不一定是需要填补的缺失,而可能是心灵的留白,是转变所需的空间,是下一个阶段开始前的停顿。

当你再次感到心里空了一块,也许可以对自己温柔一点:“啊,它又来了。这次它想告诉我什么呢?”

不急着填满,不急着逃离,只是陪伴这个空——在这种陪伴中,我们开始真正地陪伴自己。

而对自己真实的理解和接纳,往往就是意义感开始回归的时刻。

罗清军,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五维流动身心健康模型提出者、专注个人成长、亲密关系与自我探索。

来源: 社会心理服务专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