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除了最常见的肠胃问题,大脑、心脏、耳朵甚至情绪,都可能是“幕后黑手”。吐了之后别慌!学会观察3个细节,能帮你快速分清“要不要紧”,还能给医生提供关键信息。

1.看呕吐物:颜色、气味藏着“健康密码”

①吐出来的是没消化的食物,可能是吃太快、吃太多。

②吐“隔夜饭”,还有酸臭味,可能是胃里的食物排不出去(比如幽门梗阻)。

③吐黄绿色的“胆汁”,可能是肠梗阻。

④最危险的是吐咖啡色液体或血丝——这是消化道出血的信号!比如胃溃疡、胃出血,必须立刻去医院,一刻都别等!




2.看呕吐时间和频率:不同时间吐,原因可能不一样

①突然吐还伴着肚子痛,可能是胃肠炎、胰腺炎。

②每天早上起床就吐,可能是怀孕(孕早期)、尿毒症,或长期喝酒的人出现的“慢性酒精中毒”。

③吃完1小时内就吐,可能是胃出口被堵住了(胃出口梗阻)。

④一群人一起吃饭后都吐了,大概率是食物中毒。

3.看呕吐特点和伴随症状:这些“信号”必须立刻就医

①如果是“喷射状呕吐+剧烈头痛”,警惕颅内压升高(比如脑出血)。

②呕吐持续超过24小时(成人)或12小时(小孩),吃不下东西、喝不了水,已经开始尿少、眼窝凹陷(脱水迹象),必须赶紧去医院补水。

③吐的时候还伴着高热(超过38.5℃)、脖子发硬(警惕脑膜炎)、胸痛、便血,这些都是“危险信号”,别拖延!

老人、小孩、孕妇的身体更特殊,呕吐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处理方式也不一样。

1.婴幼儿/儿童:别盲目止吐,重点防脱水

小孩不会说话,难受只能哭,而且体液流失快,很容易脱水。

①看脱水迹象:6小时-8小时没尿、哭的时候没眼泪、嘴唇干、头顶的“前囟门”凹陷,出现任何一个都要立刻就医。

②别乱用药:不要给孩子吃成人止吐药,可能有副作用。

③科学补水:吐完别马上大量喂水,会刺激肠胃再吐。

应该“少量多次”喂,用口服补液盐(ORS),每5分钟-10分钟喂5毫升-10毫升,别喂果汁、汽水(高糖会加重腹泻)。

2.孕妇:孕吐正常,但“剧吐”是疾病

孕早期吐很常见,但如果吐到“吃啥吐啥”,一天都停不下来,体重比孕前掉了5%以上[1],小便黄浓,去医院查发现“尿酮体阳性”(说明身体在“饿肚子”),这是“妊娠剧吐”,不是正常孕吐!必须住院治疗,否则会影响妈妈和宝宝的健康。

3.老年人:呕吐可能是“大病伪装”

老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呕吐时症状可能不典型,甚至是严重疾病的“唯一信号”。比如下壁心梗早期,可能不胸痛,只表现为呕吐;脑卒中(中风)早期,也可能先吐再出现手脚无力、嗜睡。所以老人吐了,别只查肠胃,还要关注有没有胸痛、气短、走路不稳等症状,及时做全面检查。

最后想提醒大家:呕吐从来不是“小毛病”,它是身体在向你“喊话”。下次再遇到呕吐,别再掉以轻心,学会观察、及时分辨,必要时赶紧就医。




参考资料:

张进祥,崇巍.急诊与灾难医学[M].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M].10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1]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妊娠剧吐的诊断及临床处理专家共识 (2015)[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11):801-804.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