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罗承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冠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2025年9月29日是26个“世界心脏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律动不息”,该主题寓意着心脏持续且规律的跳动,同时提醒我们关注心脏健康。

心血管疾病长期以来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的一篇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约192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心血管疾病也高居居民死亡原因首位,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


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高身体质量指数(BMI)、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其他重要风险因素涉及空气污染、铅暴露和高温等环境暴露。另外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心脏的求救信号”有哪些

①胸痛(心绞痛):这是最典型的信号。但感觉可能因人而异,可能是压迫感、紧缩感、烧灼感、沉重感等感觉。位置通常在胸骨后,可能辐射到左肩、左臂内侧、背部、下巴、喉咙或上腹部。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休息后可缓解。

②胸闷、心慌、呼吸困难:通常表现为感觉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喘不过气来。如果在没有剧烈运动的情况下感到气短,甚至在休息时或平躺时出现,且坐起来会好一点。这可能是心力衰竭的迹象。

③浮肿:心脏泵血能力减弱,无法及时排出身体组织的废物液体,可导致身体浮肿的发生。一般心脏引起的浮肿是从脚踝、手指等肢体末端开始。

④不明原因的全身不适:如果突然冒冷汗、冷汗淋漓,皮肤湿冷,或出现恶心、呕吐、头晕,或感到极度的、无法解释的焦虑、濒死感,或全身乏力、难以描述的不适感等,都有可能是心脏疾病的表现。


如何科学养护心脏健康?

①科学饮食:严格控制高盐、高糖及高脂肪食物的过量摄入;每天需要足量膳食纤维,可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坚果等。

②规律运动:运动能帮助控制体重,改善血压、血脂、血糖,增强心脏功能和效率。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但需注意循序渐进。


③控制体重:肥胖是心脏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④戒烟限酒:烟草是血管的“头号杀手”,无论烟龄多长,戒烟都能立即获益。饮酒应严格限量(建议男性每日酒精量<25克,女性<15克),最好的选择是滴酒不沾。

⑤优质睡眠与压力管理:长期缺乏睡眠及压力过大都会导致血压升高。目标是每晚7小时左右的高质量睡眠,并尝试冥想、深呼吸、瑜伽、听音乐等方式释放压力。

⑥积极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积极筛查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重要心血管危险因素,每1~2年评估一次心血管疾病风险,有效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预防动脉粥样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生命非常珍贵,心脏受到威胁往往可能危及生命!在这个世界心脏日,我们呼吁大家关注自身健康,需要从“心”开始;改变生活饮食习惯,科学减重,按时体检,适时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守护心脏健康!

来源: 精准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