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属学教科书上的说法是:加工温度低于该钢种在特定变形条件下的“再结晶温度”的压力加工,称为“冷加工”。物理名词“再结晶温度”与金属在退火时内在晶体的生长形态有关系,此处不具体解释了。铜和铝的再结晶温度大约是200℃上下,纯铁的再结晶温度高到450℃,而一般的“钢”因为含有碳或其他合金元素,或者含有其它杂质,再结晶温度还要比450℃更高。所以,冷轧工艺的“再结晶温度”界限一定是略高于450℃的。2009年武汉科技大学发表过一篇通过退火工序试验来研究冷轧薄板再结晶温度的文章,验证了这个温度界限,通过实验数字得出的结论是:再结晶开始温度大约为450℃,随着温度升高,钢板的硬度急剧下降;再结晶结束温度为650℃时,硬度达到最低值;超过650℃以后钢板硬度变化不大;根据“50%平台差法”确定实验钢种的再结晶温度约为550℃。
而在实际工业上的习惯,称冷轧为“坯料事先不经过再加热的常温轧制过程”。然而尽管从1.5mm厚的热轧钢卷,要经过冷轧变为0.25mm至1mm的冷轧钢卷(厚度减少到原来的1/6到1/1.5),看似变形量远不如热轧时大(从230mm厚的钢坯压制到1.5mm厚的钢板,厚度减少到原来的1/154),但是这种“冷”状态下的轧制变形是非常困难的。
冷轧工艺流程自身有许多困难,不仅需要后续建造具有巨大轧制功率的冷轧机,而且在前期热轧工序里还要采取很多特殊的辅助工艺技术。例如,冷轧的每个道次变形量不大,它与前面热轧工序所形成的钢的“合金化组成和晶粒度大小”两方面因素有密切关系,如果热轧时的终轧温度越高(例如到840℃以上),变形强化系数就越低,晶粒就越均匀,在后面冷轧时每道次的变形量就能大一些,俗称“好轧”一些。我不是轧钢工艺专家,在此就不多解释了。
冷轧薄板生产线作为钢铁生产最后一道工序,因其先进的工艺和技术、最高的产品定位及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衡量钢铁企业实力的重要依据。所以在80年代以后,国内各家国有或民营的钢铁企业都在具有热连轧钢板(带)之后,不遗余力地发展冷轧钢板(带)。冷轧板带钢产品极为广泛,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有金属镀层板(镀锡板、镀锌板等)、深冲钢板(汽车板)、电工钢板与不锈钢板等。
来源: 福纳逊特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