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与黔西南州贞丰县交界处,矗立着一座“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桥——花江峡谷大桥。花江峡谷大桥为贵州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全长2890米,主桥为跨径1420米的钢桁梁悬索桥,为山区第一跨,桥面至水面高度625米,为世界第一高,被誉为“横竖都是世界第一”。近日,记者走进该桥梁建设一线,深入了解这座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


花江峡谷大桥全景贵州交投供图

花江峡谷大桥作为贵州桥旅融合3.0样板,建成后关岭贞丰两岸的通行时间将由原先的1小时缩短至90秒,同时将与黄果树、龙宫、万峰林等旅游资源形成联动,打造世界级旅游新地标。

“世界第一高桥”的建设之路充满荆棘,面临“三多”困难:构造复杂,施工类型多;环境恶劣,困难挑战多;突破极限,技术空白多。为克服每一个工程的难点,大家通力合作、接力攻坚,以极强的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攻克难关,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打赢一场场攻坚战。

工程团队先后取得15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1项省部级施工工法。围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团队自主研发多项世界首创施工工法和工艺,其中有6项技术属“全国首创”:

首创“以专业激光雷达进行风观测研究”,构建了峡谷风场三维动态模型,精准捕捉风场变化规律,为大桥的抗风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这项技术奠定了山区大跨径桥梁的抗风设计新基准。

首创轻量化锻焊结构索鞍,较传统索鞍其力学性能提升了30%以上、用钢量节约28.7%,提高了桥梁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首创智慧缆索检测系统,构建起了全球首个“桥梁数字智慧体”,为后续大桥运营提供健康养护技术支撑。

首创第四代的智慧缆索吊装系统,采用北斗定位技术,实现钢桁梁吊装高精度合龙。

首创研发了“绿色高性能岩石粉矿物掺合料关键技术”,将废弃石粉替代20%水泥用量,单方混凝土节约成本12.4%,同时解决了资源浪费与土地占用问题,生动践行“双碳”理念。

首创“先猫道后索鞍”施工模式,以“先建猫道,再装索鞍”的施工工序,解决索鞍供应周期长的瓶颈,节约工期1个月,为同类工程提供全新时序优化范式。

从“地无三里平”到“桥旅融合新高地”,从“人控”到“数控”,花江峡谷大桥以创新突破自然极限,以桥旅融合点亮山水贵州。真正的“世界第一”,不仅是高度与跨度的数字超越,更是人类用智慧、毅力与自然共谱的一首“云端天路”之歌!

审核专家: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韩洪举

来源: 人民网科普-见证科技之路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