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与科普中国主办,内蒙古工业大学新能源学院和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的“电气青年说”校园科普报告会,在内蒙古工业大学科创大厦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内蒙古工业大学的郑艺研究员、常春研究员、方龙副研究员以及张冬冬教授进行专题分享与交流。
郑艺研究员作《氢能技术发展域研究应用》科普报告
在科普报告环节,郑艺研究员以“氢能技术发展域研究应用”为题,系统阐述了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氢能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核心阶段。报告指出,完全由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的“绿氢”,已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制高点。郑艺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当前主流制氢技术,以及大型风光项目配套制氢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氢能在新能源汽车、发电、工业脱碳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强调绿氢是推动能源系统全面脱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路径。
常春研究员作《太阳能与氢-点水成金》科普报告
常春研究员在“太阳能与氢-点水成金”报告中强调,面对全球资源紧张局势,太阳能作为核心可再生能源,是破解能源困局的优选方案。他介绍了国际太阳能发展现状,并指出太阳能与淡水循环、风能等资源之间存在紧密的协同关系。常春还系统解析了光伏发电与光热发电等主要太阳能利用形式,并指出利用太阳能电解水制取绿氢,是实现能量跨时空储存与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对构建可持续能源未来具有战略意义。
方龙副研究员作《能源曙光:光伏技术引领全球可持续变革》科普报告
方龙副研究员以“能源曙光:光伏技术引领全球可持续变革”为题,聚焦光伏技术的演进脉络与核心机制。报告从pn结光电转换原理入手,生动阐释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过程,并通过丰富案例展示了光伏技术在日常生活、无人机、太空站及独立供电系统中的多样化应用。方龙副研究员指出,光伏技术不仅是能源领域的革命性突破,更是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实现能源安全的关键力量。
张冬冬教授作《从电灯到智能电网:电气工程的百年进化之路》科普报告
张冬冬教授在“从电灯到智能电网:电气工程的百年进化之路”报告中,系统梳理了电力系统的发展历程与未来方向。他以“摩擦生电—电灯—电网”为历史轴线,回顾了电气工程从科学发现到产业应用的演进路径,并重点介绍了我国现代智能电网、先进电工材料、储能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展现了中国电力事业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
“电气青年说”校园科普报告会以线下报告形式开展,面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部分精彩内容将在活动后通过哔哩哔哩发布,欢迎搜索“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在线观看。
来源: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