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相涛而言,科普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次科学与实践的握手,是一场科学家与公众的双向奔赴。它始于好奇,忠于实用,最终归于对人民福祉实实在在的奉献。

  1985年,康相涛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在畜牧站跟着老一代科学家赖银生教授做研究,时常跟着老教授们走村串户,蹲在鸡场边、鸡舍内,用农民听得懂的话讲解鸡苗选育、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治等知识,为他们答疑解惑。那种“把学问讲进心坎里”的成就感,让我第一次意识到,科普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科技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2002年,他们培育的青胫白皮固始鸡配套系刚推广,有农户反映鸡苗成活率低。康相涛带着团队在养殖场住了半个月,手把手教养殖户实操。当第一批改良鸡苗成活率从60%提升到95%,养殖户紧紧握着康相涛的手说“这才是俺要的真门道啊”时,康相涛突然明白,农业科普最动人的场景,就是用科技的“金钥匙”,帮农民打开致富的“钱罐子”。

  为了更好地推广科研成果,他们团队花了大量精力,把多年来研究积累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控、饲料调配等关键技术,编写成一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技术手册。例如,2007年出版的《实用养鸡大全》第二版。不少养殖户照着这本书,把养鸡规模从几十只、上百只扩大到几千只、上万只。这让我坚信,好的科普作品要像“技术保姆”,既专业又贴心,让农民朋友一看就明白,一学就能用。

  科普的作用远不止于“告诉大家科学是什么”,其核心是构建一座连接科学共同体与公众的桥梁。它需要将复杂的科学思想、研究方法和逻辑体系,用公众听得懂、感兴趣、能共鸣的语言和形式进行“再创造”。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他们有责任走出实验室,让科普成为科研的延伸和放大器,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来源: 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