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友出生在农村,从事农业科研和成果转化工作40余年,对“三农”有很深的感情。张新友始终坚信,真正的科普不能仅停留在实验室和报告厅,而应扎根于广袤的农村和孕育生命的土壤。
张新友给农民朋友做科普,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正阳县是我国花生生产第一大县,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花生品种多乱杂问题突出,产量低而不稳,农民朋友迫切需要高产、抗病、耐涝、抗倒伏的优良品种,我们相继推广了远杂9102、豫花22号、豫花37号等优良品种,后来又研发、集成、推广了起垄种植、精准调控、全程机械化等技术,经过30年的努力,彻底改变了该县花生生产面貌,赢得了“中国花生看河南,河南花生看正阳”的美誉。
好话说千遍,不如示范田一片。给农民朋友做科普,要讲究方式方法,让他们感受到看得见的成效。在推广新技术时,我们非常注重高标准示范田的创建,通过做给农民看、陪着农民学、带着农民干,让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并积极宣传新技术。
给农民朋友做科普,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引导他们产生共鸣。如果我们从脂肪酸、基因的角度给农民介绍高油酸花生,他们可能听不懂,但如果告诉他们高油酸花生耐储藏、不易产生霉变,长期食用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企业在收购时每斤会加价0.5元,他们则会欣然接受并积极推广这类优质品种。
给农民朋友做科普,要演好先生和学生双重角色,与他们真诚做朋友。生产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农民有着巨大的智慧,我们不少科研课题的火花就是在科普过程中与农民朋友思想碰撞产生的,我们的科研成果又要接受他们的检阅和评判,大家互为老师,相互尊重。
这些年的科普之路,最让我欣慰的是,看到科技真正为农民带来了实惠,看到科学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让希望的田野更有生机活力。
这就是我的科普之路,一条虽然辛苦却充满意义的道路。农业科普工作任重道远,但我乐在其中。
来源: 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