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家耀说:“地图,与音乐、绘画一起被称为“国际三大通用语言”。怎么把三维地貌浓缩进一张纸,又怎么使用计算机绘制?地图如何跨越时空,浓缩历史与展现未来?这都是我常给大家分享的地图故事,也是我的科教人生之路。”

  与地图相伴70年,王家耀带领团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计算机地图制图本科专业,制作了我国第一幅计算机绘制的地形图,开辟了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新的方向。从纸质地图到电子地图,从地理信息系统到时空大数据,这些新的概念被广泛认可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科普。

  这些经历让王家耀坚信,科普是连接科学与社会的桥梁,科学家应该重视科普,因为只有大众读懂科学、理解科学,才能真正让科学扎根社会、服务生活。

  所以,科普不是科学家的“额外负担”,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

  如何帮助大众读懂?王家耀觉得应结合哲学思维、社会热点和贴合生活实际。科普不能照本宣科“讲道理”,也不能违背科学原理,这就需要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大家听得懂。

  比如,对小学生,王家耀会讲故事,告诉他们喀斯特地貌像一个又一个的小馒头,带领孩子们从地图上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对大学生,王家耀会用天气预报、手机导航等生活场景来解释时空大数据,结合地图学科发展规律,唤起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培养更多人才。

  科普中王家耀也遇到很多趣事。在郑州一所小学,楼道里展示了许多小学生的地图作品,有火山喷发三维图、石灰岩地貌图等,画得形象首先要了解,有了解就会有兴趣,未来也许就会选择地图学科,这就是科普的力量。

  现在,我们正在建设地图博物馆,建成后作为科普基地,面向公众开放,帮大家了解地图、认识地图、爱上地图。

  科普就像撒种子,今天种下一颗颗科学的种子,明天或许就能长成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发展的参天大树。


来源: 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