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新能源汽车电池、风力发电机……这些高科技产品都离不开稀土元素(REEs)。但稀土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工业废水中的稀土浓度常低至“微克级”(相当于1吨水里溶解1粒盐),传统回收方法要么“成本高如黄金”(化学沉淀法每吨水成本超200元),要么“污染大如废水”(有机溶剂萃取法产生有毒废液)。近日,韩国首尔大学与印度理工学院联合团队在《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发表研究,研发出一种基于壳聚糖(来自虾蟹壳)和明胶(动物胶原)的生物聚合物吸附剂——CS-EDTA-GL,它像“精准捕手”一样专抓稀土元素,吸附容量超传统材料3倍,还能循环使用20次,为低浓度稀土回收提供了环保又经济的新方案。
稀土回收的“老大难”:低浓度、难分离、不环保
稀土元素被誉为“工业维生素”,17种镧系元素+钪、钇,是芯片、新能源电池、精密仪器的核心材料。但全球90%的稀土依赖开采,而工业废水、尾矿中散落的低浓度稀土(浓度0.1-10 mg/L)却因“回收难”被白白浪费——传统方法要么“抓不住”(低浓度下吸附效率低),要么“分不清”(稀土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分离纯度不足),要么“不环保”(合成吸附剂难降解,造成二次污染)。
“就像在大海里捞针,传统吸附剂是‘大网’,捞上来一堆沙子和针;而我们要做‘智能渔网’,只捞针,还能反复用。”论文通讯作者Hyunook Kim教授解释,CS-EDTA-GL的研发目标就是解决这三大痛点:用生物材料降低污染,用化学修饰提高吸附选择性,用结构设计增强再生能力。
“天然材料+化学抓手”:CS-EDTA-GL如何精准“捕捉”稀土?
这种“稀土捕手”的核心配方藏在名字里:CS(壳聚糖)+ GL(明胶)+ EDTA(乙二胺四乙酸)。壳聚糖来自虾蟹壳,自带大量氨基和羟基,像“小钩子”能初步勾住金属离子;明胶则像“弹性骨架”,让材料保持多孔结构(孔径2-50 nm,比头发丝细1000倍),增加吸附面积;最关键的是EDTA——这种分子像“五指抓手”,能精准抱住稀土离子(如镧、钕、钇),而对钙、镁等常见干扰离子“视而不见”。
研发团队通过“交联反应”把三者“焊”在一起:先让壳聚糖和明胶在酸性溶液中“抱团”形成凝胶,再加入EDTA,让EDTA分子“长”在凝胶骨架上,最后冷冻干燥制成多孔颗粒。电子显微镜下,这种颗粒表面布满蜂窝状小孔,“就像海绵吸附水一样,稀土离子会钻进小孔,被EDTA‘抓手’牢牢锁住。”
实验验证:吸附容量超传统材料3倍,20次循环后性能依旧能打
实验室数据显示,CS-EDTA-GL在单组分稀土溶液中(如仅含镧离子),最大吸附容量达189 mg/g,比常用的活性炭吸附剂(约60 mg/g)高3倍,甚至超过部分合成树脂材料(Table 4)。更厉害的是“分离能力”——在含有镧、钕、钇的三元混合溶液中,它对钕和镧的分离因子达1.8,意味着能把混合稀土“按种类分开”,纯度满足工业再利用标准(Fig.5)。
最关键的“再生稳定性”测试中,研究人员用稀盐酸“洗”吸附饱和的CS-EDTA-GL,稀土离子被“洗”下来回收,吸附剂则恢复“捕捉能力”。经过20次循环后,其吸附容量仍保持初始值的85%以上,远超传统吸附剂(通常循环5-10次后性能下降50%)。“这意味着它能长期反复用,大大降低工业成本。”
未来可用于工业废水处理,让稀土“变废为宝”
论文指出,CS-EDTA-GL的生物来源还带来环保优势:壳聚糖和明胶可自然降解,避免传统合成吸附剂的“二次污染”;且原材料来自食品加工废料(虾蟹壳、皮革边角料),成本仅为合成树脂的1/5。目前,团队已在模拟工业废水中验证效果——在含多种金属离子的复杂废水中,它对稀土元素的吸附率仍达92%,远高于传统方法的65%。
“下一步计划放大生产,先在稀土冶炼厂的废水处理中试点。”Hyunook Kim教授表示,若能推广,每年可从工业废水中回收上千吨稀土,相当于减少20%的稀土开采需求。这种“用废料回收资源”的思路,或许正是破解稀土资源短缺的“绿色密码”。
来源: FES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