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引绰济辽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指挥调度中心,软件工程师秦学东正专注地操作着鼠标。随着他的点击,390多公里输水线路像一条奔腾的蓝色动脉在实时监控屏幕上延伸,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取水口、隧洞、闸门、管线、调压塔、阀门等关键节点的三维模型在地图上熠熠生辉,压力数据和流速指标在他眼前实时跳动。

       逼真三维场景的背后,是一套强大的“智慧大脑”在强力驱动,更凝结着工程师们在一线的无数次调试与校准。“你看,这里就是隧洞段和管线段的连接处。”秦学东一边说着,一边将画面精准定位到突泉县大青山稳流连接池。通过数字孪生系统,他能够清晰地了解到输水线路的水流和压力状态,就像拥有一双穿透地层的“智慧之眼”。这是引绰济辽工程数字孪生系统的日常一幕,也是新一代水利工程师的工作常态。

引绰济辽工程调度指挥中心。受访者供图

       在这条肩负内蒙古东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任的“北疆水脉”上,无数像秦学东这样的工程师正在用数字技术重塑传统水利。他们每天都要与BIM模型为伴,像搭建巨型数字积木那样,将一个个水利构筑物转化为精准的三维模型,这些如精密数字积木般的模型构件,正是这样在一线工程师的反复校验中逐渐精准。而在野外测绘现场,系统工程师丁启航顶着风沙架设GIS设备,卫星信号在屏幕上跳动成稳定的坐标点,“每个关键构筑物都要做到厘米级定位,这样全线透视化三维地图才有意义。”丁启航说道。

       “智慧大脑”的核心能力在于“智算”——它能依据水力学原理瞬时推演水流状态,同时接收沿线流量计、水位计传来的实时数据,并在毫秒级时间内修正误差。这样澎湃的算力,源于恒温机房内工程师们精心维护的私有云“心脏”。运维工程师范俊一正在检查服务器运行状态,屏幕上CPU负载、内存占用等数据实时刷新。他轻触屏幕,调出实时监控数据:“这套华为设备组成的云平台,每秒要处理超过2万个数据点。我们必须确保系统响应时间保持在毫秒级,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调度。”说话间,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监控屏幕,仿佛一位守护数字心跳的工程师。

       沿着输水线路行走,你会遇到正在检修传感器的技术员小刘。他打开检修井,仔细校准着一个压力传感器:“这些‘电子哨兵’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全线共有超过1200个这样的监测点,每个都要定期维护,确保数据准确传输。”在他身后,400多公里专用光缆如数字暗河般静静延伸,构建起工程坚韧的“神经网络”。

       作为水利部首批“数字孪生”建设试点,引绰济辽工程正在这些一线工程师的努力下,逐步实现从“人工运维”到“智能管控”的转变。目前,他们正抓紧进行模型训练与系统优化,全力推进工程的“四预”能力(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建设。

       今年,隧洞水下巡检机器人将如“智能哨兵”潜入隧洞自主巡检测绘,完成感知网络体系的最后一块拼图。在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模拟隧洞水下环境测试机器人性能,“上周发现机器人在急流段容易卡滞,我们重新优化了推进器角度,这两天的测试效果很好”,机器人调试工程师毕海鹏边操作遥控器边介绍,屏幕上机器人传回的高清影像正清晰呈现池壁的细微裂缝。

       站在文得根水利枢纽坝顶远眺,绰尔河水一路南下润泽干渴的土地。指挥调度中心大厅里,秦学东依然守在大屏幕前。随着他熟练的操作,数字水脉与物理水流的脉搏完美同步。这条古老的水脉,正在一线工程师们的守护下,焕发出全新的数字生命力——它输送的不仅是润泽万物的清流,更跳动着水利现代化的强劲数字心跳。

来源: 人民网科普-见证科技之路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