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那则关于济南育英中学家长投诉老师的消息,或许你也注意到了。联合调查组最后做了调查通报,这个事情也已尘埃落定。这个过程中,有人指责老师、有人指责学校、有人指责家长、有网友吃瓜战队反转,仿佛非要在这个事件中,分出“好人与坏人”,甚至找出那个“恶人”。在这场风波中,没有人是真正的恶人,只有一群关心孩子成长的人,被情绪裹挟着,走向了对立。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我们常常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为什么在涉及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尤其难以保持冷静?

一、情绪为何总能轻易驾驭我们?

我们的大脑里住着一个“情绪劫匪”。从进化角度看,情绪是人类生存的利器。恐惧让祖先避开猛兽,愤怒帮助他们捍卫领地,喜悦强化社会联结。情绪反应比理性思考更快、更自动化,因为在漫长进化中,那些能够快速产生恐惧反应的人,比那些需要时间分析“这只老虎是否真的危险”的人更有可能存活下来。

当我们感受到威胁,即使是像孩子受委屈这样的社会性威胁,我们的大脑会启动一套自动化反应:杏仁核发出警报,应激激素大量释放,身体进入“战斗或逃跑”状态。这时,我们的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思考和抑制冲动的高级区域——活动会被抑制。神经科学告诉我们,在强烈情绪中,我们基本上是在用“一个资源减少的大脑”做决策。

这就是为什么家长们在听到孩子可能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往往立刻进入防御状态,来不及核实细节就迅速反应。这不是因为他们不讲理,而是因为情绪反应跑在了理性前面。

二、我们生活在“心理事实”而非“客观事实”中

每个人都有两个版本的世界,一个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世界,另一个是我们主观理解的心理世界。

而对我们来说,心理事实往往感觉更真实。

认知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确认偏误,我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那些证实我们已有信念的信息。如果一位家长已经认为老师对孩子有偏见,那么孩子成绩下降、课堂上没被点名、甚至老师的一个眼神,都可能被解读为“老师针对我的孩子”的证据。

这种心理事实的形成还与情感现实有关,当我们对某件事感受强烈时,这种感受本身会成为我们确信不疑的证据。“我这么生气,一定是因为对方做了非常错误的事情”;“我如此焦虑,肯定是因为情况真的很危险”。情绪越强,我们越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社交媒体加剧了这一问题。当我们看到其他家长也有类似担忧时,会产生“多数无知”现象,大家都认为其他人掌握了自己不知道的信息,于是集体焦虑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实际上,可能每个人都只是看到了拼图的一小部分,却以为看到了全貌。


三、爱的放大镜:为什么越在乎,越失控?

对绝大多数父母而言,孩子不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是情感的延伸、未来的希望和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进化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强烈的情感联结有其进化基础,那些极度关心后代的祖先更有可能将基因传递下来。

这种特殊的情感纽带,使得我们在孩子相关问题上佩戴了一个放大镜。大脑中处理威胁的神经网络,在面对孩子可能受到的伤害时,会变得异常敏感。一项脑成像研究发现,当母亲想象自己的孩子可能受到伤害时,大脑中与痛苦相关的区域活跃程度,远高于想象自己受到同等伤害时的活跃程度。

这种敏感性本是为了保护后代,但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时会导致过度反应。老师的一句批评,在理性层面可能只是教育手段,但在家长的心理层面,可能被解读为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威胁。这种“后果放大效应”使得我们往往从最坏的角度去解读情况,想象出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如果老师真的针对我的孩子,他可能会厌学、自卑、考不上好大学、人生被毁掉……”或者因为某个片段,就想象“老师打我孩子了、老师打我孩子了、老师当着那么多人面打我孩子了。”

四、情绪的修炼:古老智慧中的现代解药

如果我们无法避免情绪波动,那么学会与情绪共处、减少其破坏性影响,就成为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有趣的是,现代心理学发现的许多情绪调节策略,在东方传统文化中早有深刻阐述。

1.觉察而非评判

正念修行强调对情绪的觉察而不评判。当我们感到愤怒或焦虑时,可以尝试“后退一步”,只是观察这些情绪的存在,而不立即付诸行动。这种简单的暂停可以打破情绪与行动间的自动化链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仅仅是给情绪命名的行为——“我感到愤怒”——就能降低杏仁核的活跃度,让前额叶恢复部分控制权。

传统文化中的观心法门与此不谋而合。不是压抑情绪,也不是被情绪带走,而是像看云卷云舒一样,观察情绪的来去。家长在听到孩子抱怨老师时,可以先承认自己的情绪:“我现在感到焦虑和愤怒”,然后给自己一个冷静期,而不是立即行动。

2.视角的拓展

儒家倡导的恕道,推己及人,在现代心理学中对应的是“观点采择”能力。尝试从老师的角度思考,他们面对几十个孩子,需要平衡各种需求;他们的批评可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非针对个人。

道家思想中的阴阳平衡提醒我们,任何情况都包含多种可能性,极少是非黑即白的。也许老师的方法确实有待商榷,但意图未必是恶意的;也许孩子的感受是真实的,但可能忽略了全局。

3.情绪的疏导而非堵塞

中国传统智慧对情绪处理有着独特见解,《中庸》强调“发而皆中节”,即情绪可以有适当的表达,但应该合乎节度。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完全压抑对孩子的关爱和保护欲,而是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

在现代语境中,这可能意味着:先与孩子深入沟通,了解全面情况;与其他家长客观交流,而非相互煽动情绪;与老师或学校平和对话,表达关切的同时也保持开放心态。

当我们被情绪席卷时,身体常常是第一个知道信号的,心跳加速、呼吸变浅、肌肉紧绷。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拳、坐禅等都强调通过身体调节来平复情绪。简单的深呼吸练习就能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帮助身体从应激状态中恢复。

写在最后

济南育英中学的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共同的人性困境——即使在最正当的关爱中,我们也可能被情绪蒙蔽双眼。理解情绪的运作机制,不是要否定我们对孩子的爱,而是让这份爱以更明智、更有效的方式表达。

情绪的修炼不是一蹴而就的功夫,而是一生的修行。下一次,当关乎孩子的消息再次拨动你的心弦,不妨先感受那份情绪的存在,感谢它提醒你什么是重要的,然后温柔地问自己:除了立即反应,我是否还有更智慧的选择?

毕竟,真正的关爱,既包括保护孩子的本能,也包含理解复杂情境的智慧,以及在情绪风暴中依然能保持清醒的勇气。

罗清军,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五维流动身心健康模型提出者、专注个人成长、亲密关系与自我探索。

来源: 社会心理服务专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