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74岁的李婆婆在一次常规的胃镜检查中,被当地医院怀疑罹患胃恶性肿瘤。为进一步核实病情,她来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检查,经该院病理科复核,被确诊为胃腺癌。更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影像检查显示癌细胞已转移至胃周淋巴结和肝脏,属于胃癌晚期,无法立即手术。
该院消化内科金抒清副主任医师团队,为李婆婆进行了基因检测,报告上显示她的癌细胞存在HER2基因过度表达。正因为存在这个“靶点”,李婆婆可以使用一种靶向药,它像“生物导弹”一样精准打击HER2阳性癌细胞,阻断其生长信号,而不太伤及正常组织。
经过多学科会诊,金抒清副主任医师团队为李婆婆制定了一线治疗方案:靶向药联合化疗。治疗前后对比3个疗程后,李婆婆复查腹部CT,肝转移灶几乎消失,4次靶向联合治疗后,肿瘤明显退缩。
原本无法接受手术的李婆婆,终于在2022年4月等到了手术机会。2022年4月7日,她顺利接受了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肝癌切除术和肠黏连松解术。术后她恢复良好,定期随访都比较稳定。
然而,2023年2月,复查CT显示李婆婆肝脏再次出现新发转移灶。
对于李婆婆疾病的进展,金抒清副主任医师团队再次组织了多学科讨论。当前,全球肿瘤治疗领域已经出现了新一代的药物,这一类药物通过精准靶向,可将化疗成分定向输送至肿瘤细胞,被认为是当前肿瘤治疗的重要创新方向。
依托该院的临床试验平台,李婆婆顺利入组并接受了新一代HER2靶向药物的研究性治疗,并在规范随访和定期评估中持续接受监测。2025年4月28日,最新PET-CT检查显示:她的胃-空肠吻合口未见肿瘤复发,肝内未见异常显像剂浓聚肿瘤灶显像,肿瘤竟完全“消失了”。



金抒清在门诊中。

分子靶向药物可以看做先进的激光制导导弹,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达的生物学靶标(正常细胞往往不表达或低表达),阻断与肿瘤生长转移相关的信号。根据药物分子的大小,分子靶向药物可分为大分子单克隆抗体(主要阻止细胞外的信号传递给肿瘤)和小分子化合物(主要阻止信号在肿瘤细胞内发挥作用)。
通过个体化检测(如HER2表达免疫组化检测、HER2基因FISH检测等手段),符合相应靶点阳性的患者,就有机会使用靶向药物。
胃癌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在内的东亚国家是胃癌最高发的地区。虽然胃镜筛查的逐渐普及使得更多的胃癌在早期得以诊治,但仍有相当部分患者因为早期没有明显的不适,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的时机。
此外,还有部分患者经过化疗和(或)手术虽然病灶得以控制,但随着时间延长仍出现复发或转移。目前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全身化疗和(或)姑息性手术,但整体疗效不尽如人意,患者整体存活率不高。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策略,正逐步改写晚期胃癌的治疗结局,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对于晚期胃癌患者来说,每一次治疗选择都像是在黑暗中寻找一束光。靶向化疗的方案,正为这些患者打开新的希望之门——它像一把精准的狙击枪,直击癌细胞要害,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我们现在打的是一场有情报的战争。”金抒清表示,“基因检测是地图,靶向药物是精确制导武器,而患者顽强的生命力,才是最终决胜的关键。”
□金思思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