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可以出门散步了,再也不像以前走一步都喘,给你们五星好评!”9月24日上午,患者王女士爽朗地笑着说,而早在两周前,她还只能躺在病床上费劲地吸氧,像这样悠闲地和人面对面聊天谈笑,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一切改变都源于一个“小盒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
(▲王女士送来“五星好评”锦旗)
王女士今年59岁,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已有20余年,气促、心悸等症状逐年加重。
9月8日,王女士急性心衰久治不愈,由当地卫生院转入长沙市望城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此时,王女士气促憋闷症状十分严重,只能半卧床不间断吸氧维持,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了。
检查发现,王女士左心室增大至正常人的1.5倍,心电图提示存在明显心电传导阻滞。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主任陶辉宇分析,“结构(机械)+电学”的双重紊乱导致王女士的心脏陷入恶性循环,传统药物难以逆转,不仅日常生活受到明显影响,还随时可能出现室颤、心跳骤停。
结合各项指标及临床症状,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团队决定为王女士实施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
这一手术在起搏领域难度系数极高,需要操作者熟练掌握起搏器植入技术及冠脉诊疗技术。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精湛技术,通过腋静脉穿刺,将三根电极精准植入右心房、右心室及左心室侧壁,耗时2小时完成设备植入。
(▲医务人员成功为王女士植入CRT-D)
术后,王女士气促症状显著缓解,可自主进食、下床活动,复查各项指标数值也大幅好转。经过后续药物治疗,王女士恢复良好,很快就达到了出院的标准,只见她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出病区、走向“心”生!
此次手术的成功,填补了长沙市望城区人民医院该项技术的空白,标志着医院心衰诊疗技术再上新台阶,将为更多终末期心衰患者点亮生命曙光!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
心力衰竭被称为“心脏的癌症”,是所有器质性心脏病最终的归宿,发病率逐年递增,且五年生存率仅为50%。心力衰竭早诊早治是关键,规范管理,科学干预,才能有效延缓疾病进展,守护心脏健康。
心衰早期常表现为活动后气短(如爬楼、拎重物),夜间平卧咳嗽或憋醒,脚踝水肿,持续疲劳等。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评估,排查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常见病因。
CRT-D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合并有除颤功能的起搏器的英文缩写,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三腔起搏器。它结合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双重功能,可自动监测心律失常,并具有自动除颤功能,相当于把“心脏监护室”置入心脏里,同时也是“移动的救护车”,可以帮助心力衰竭患者实现左右心室同步收缩,改善心功能,防治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甚至可以让扩大的心脏回缩,主要应用于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的心力衰竭患者。
CRT-D能降低47%的心源性猝死风险,是当前重度心衰合并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患者的治疗选择,尤其适用于扩心病等导致的严重心衰(射血分数≤35%)、存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传导时间≥150毫秒)、优化药物治疗后症状仍难以控制、存在心脏性猝死高风险的患者。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长沙市望城区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张升旗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长沙市望城区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