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咨询室里,曾有一位男性来访者,在长久的沉默后,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我觉得自己像个骗子。”他事业有成,家庭和睦,是外人眼中的模范丈夫。但他心里清楚,每当夜深人静,看着身旁熟睡的妻子,一种难以名状的虚空便会将他吞噬。“所有人都觉得,我娶她,和她在一起,图的就是那点事儿。连她自己有时也这么开玩笑。可……不是的。”他抬起头,眼神里满是困惑,“如果只是那样,为什么在一切结束后,我反而感觉更孤独了呢?”
他的困惑,撕开了一个普遍却危险的误解:男人对婚姻和亲密关系的幻想,仅仅围绕着性。 这个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如同一张粗糙的滤网,过滤掉了男性情感世界中所有复杂的色彩,只留下一种名为欲望的单调底色。
那么,为什么我们总会轻易地落入这个简化论的陷阱?
其根源,深植于社会对男性的角色驯化。从男孩时代起,他们就被灌输着同一套行为准则:“男儿有泪不轻弹”、“你要成为强者”、“情绪是软弱的表现”。情感,特别是那些被视为脆弱的情感,依赖、孤独、恐惧、对亲密的渴望,其表达通道从童年起就被一点点堵塞。当语言被剥夺,身体便成了最后,也似乎是最“合法”的出口。于是,性,这种融合了生理冲动与情感渴望的行为,就承载了远超其本身的重重期待。
它变成了一种独特的、非语言的亲密密码。一次亲密行为的发起,背后可能暗藏着笨拙的和解意图,是在争吵后试图说“对不起”;可能是一种对自身价值的急切确认,是在职场失意后渴望听到“我需要你”;更可能是一种对连接感的深切渴望,是在感到被生活孤立时,试图用最原始的方式打破那层看不见的玻璃墙,触碰另一个灵魂的温度。
然而,当我们拨开这层欲望的迷雾,看到的会是一片怎样的情感景观?
那位感觉“像个骗子”的来访者,后来告诉我一个细节。他说,他最怀念的,是刚结婚时和妻子一起在租来的小房子里组装家具的周末。“那时我们没钱,但她会在我拧紧最后一个螺丝时,眼睛发亮地看着我说‘老公你真厉害’。然后我们会坐在地上,喝着啤酒,计划着未来要买什么样的沙发。”他的声音温柔下来,“那种感觉……比任何事情都让我满足。我感觉自己是个英雄,建造着我们的世界。”
他所怀念的,正是被“性”的标签所遮蔽的、男性在关系中的核心渴望:被尊重、被需要、有价值
尊重,是男性情感世界的基石。 这并非指卑躬屈膝的敬畏,而是源于心底的认可。当他解决了一个工作难题,修好了家里的水龙头,或是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时,一句“有你在真好”所构建的价值感,远胜于千言万语。这种尊重,让他确信自己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伴侣”,更是作为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男人”而被欣赏着。当他在家庭中感受不到这种尊重,他的自尊心便会悄然龟裂,转而向外界去寻求这种确认,或是用沉默与疏离来包裹受伤的自我。
被需要,则赋予了他存在的意义。 男性灵魂深处,住着一个“建造者”与“保护者”。他需要通过“被需要”来感知自己与这个世界的真实连接。这种需要,可以是功能性的——“这个我不会,你能帮我看看吗?”;也可以是情感性的——“我今天很难过,你能陪陪我吗?”。最极致的孤独,并非独自一人,而是身处一段关系之中,却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可有可无”。当一个男人觉得家庭的一切都可以在没有他的情况下运转自如时,他便会在自己打造的宫殿里,沦为一个孤独的房客。
而所有这些需求的顶峰,是成为一个安全的、可以卸下所有伪装的“自己”。外面的世界要求他永远身穿铠甲,扮演一个无坚不摧的角色。而家,本应是他唯一可以脱下盔甲,袒露伤口、疲惫与不安的港湾。他渴望一个可以不被打压、不被嘲笑、不被说教地展露脆弱的空间。能够坦言“我累了”、“我害怕”、“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不会被解读为“无能”,这是一种至高的信任与接纳。遗憾的是,许多男性发现,家庭有时会成为另一个需要表演的舞台,于是,他们选择在车库的车里,在深夜的阳台,独自吞咽下所有情绪。这份沉默,是亲密关系中最致命的毒药。
回到我那位来访者。在后续的咨询中,他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语言与妻子沟通。他不再只是沉默地承受压力,而是会说:“今天项目遇到点麻烦,我心里很没底,你能陪我聊五分钟吗?”他也鼓起勇气告诉妻子:“当你用那种崇拜的语气说起我们当年一起装家具的事,是我觉得最幸福的时刻。”
他的妻子,在最初的错愕之后,第一次看到了那个隐藏在“丈夫”和“父亲”角色背后,那个同样渴望被看见、被赞赏、害怕令所爱之人失望的“男孩”。他们的关系,开始从一种功能性的协作,向情感性的连接回归。
男人的心,是一片深邃而沉默的海洋。性,或许只是海面上最显眼、最易被观测的波浪。而真正支撑这片海洋的,是那潜藏于深处的、对尊重、信任、归属与灵魂共鸣的渴望。当我们有勇气潜入深海,才能看见那片被我们忽略已久,却无比壮丽而脆弱的情感景观。解开这份孤独的,从来不是更多的欲望,而是更深的理解。
罗清军,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五维流动身心健康模型提出者、专注个人成长、亲密关系与自我探索。
来源: 社会心理服务专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