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高级工程师李洪波在2025科普中国说·辽宁专场带来演讲《鸟翼丈量的海洋健康》。
以下是李洪波的演讲节选:
鸟类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恐龙。从19世纪德国发现“始祖鸟”,到我国辽西一带发现定名为“中华龙鸟”的恐龙,都为鸟与恐龙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证据。
鸟类的翅膀上面有覆羽和飞羽,飞羽可以为鸟类提供飞翔的动力,人类早期飞行器的设计也多模仿鸟翼。覆羽主要是为鸟提供保温的功能。
科学家说的“海鸟”是狭义的海鸟,终身漂泊在海上,繁殖时才上岸,比如信天翁。广义的“海鸟”,就是在大家眼里,在海洋生活的鸟类都叫“海鸟”。
(成年黑尾鸥,图片来源于李洪波PPT)
大连最常见的海鸟是黑尾鸥,尾巴是黑色的一条带,喙是黄色的,喙端黑红相间。
在大连,一年四季大家都可以见到黑尾鸥,一年四季在一个区域能见到的鸟叫留鸟,但是在不同季节看到黑尾鸥的数量其实是不一样的。春季他们去哪里呢?它们去到无人岛繁殖去了,大家在海边看到有一些鸟是灰灰的,体型跟海鸥差不多的,它是黑尾鸥的未成年鸟。鸟在一生中要经过很多很多次的换羽,成年鸟是这种典型的黑尾鸥样态。
除了留鸟以外,大连还有夏候鸟、冬候鸟以及旅鸟。夏候鸟如黑脸琵鹭和黄嘴白鹭在春夏繁殖后秋季南迁,冬候鸟如东方白鹳、灰鹤和大天鹅则在冬季来此越冬,旅鸟则在迁徙途中停歇觅食补能量。
目前全球有9条候鸟迁飞路线,途经中国的有4条,最东边的就是西太平洋迁飞路线,往西依次为东亚至澳大利亚迁飞路线、中亚迁飞路线、西亚东非迁飞路线。其中东亚—澳大利亚迁飞路线途经22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有超过500万只鸟通过。为了保护这些迁飞通道,我国在2024年制定了《鸟类迁飞通道修复保护方案》,涉及800余种候鸟,其中水鸟280余种、陆鸟500多种。
科学家通过在鸟的脚、颈或翅膀上佩戴编码脚环或彩色足旗,可以追踪迁徙路径和繁殖情况,不同颜色组合代表不同地区或项目,避免混淆,这就是鸟类环志监测技术。现在随着科技发展,GPS和摄像头被装在“书包”式设备里,实时传回飞行速度、高度和位置,甚至能以鸟的第一视角观察沿途环境。
以斑尾塍鹬为例,这种水鸟每年3月飞抵我国黄渤海地区捕食,8月底或9月初飞往阿拉斯加、西伯利亚繁殖,再直接斜飞回新西兰或原路回迁。2007年科学家通过环志技术携带的GPS发现,一只斑尾塍鹬曾用8.2天不吃不喝飞行1万多公里,从阿拉斯加直达新西兰,创造了鸟类长距离飞行纪录。其秘诀在于起飞前压缩内脏、储存大量脂肪,形成“脂肪球”以供长途飞行消耗,一来一去大约3万公里,它们一生可完成15至20次这样的往返。
鸟类的迁飞通道有许许多多的节点,为这些鸟类提供能量,就像“食堂”和“加油站”。我国在2019至2024年间,在江苏连云港条子泥、上海、山东黄河口、河北沧州、辽宁鸭绿江口和老铁山等地先后设立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保护候鸟的“食堂”和“加油站”。
鸟类不同形状的喙,短的,有长的,下弯的,上弯的,上翘的,都对应不同的食物资源,不同的鸟同处一个区域就不会产生竞争关系。一旦食物减少,鸟类数量也随之下降,因为如果没有可口的饭菜,老是体力补充不上,就没有办法飞到繁殖地去进行繁殖了。
(图片来源于李洪波PPT)
2017年冬天,是1949年以来最冷的冬季之一。寒冷天气对鸭绿江口滩涂湿地上的蛤蜊种群造成了重大影响,蛤蜊数量仅为过去6年平均水平的5%。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恶化,科学家们开始探讨食物补充措施,2018年给大滨鹬进行“加餐”,补充了光滑河蓝蛤。
大连著名的夏候鸟黑脸琵鹭,每年3月底到来,7月底离开。它们在秋冬南迁至我国台湾的花莲越冬,在那儿被称为“黑面舞者”,成为两岸生态联系的象征。黄嘴白鹭则广泛分布在大连的蛇岛、广鹿岛、庄河等地繁殖,广鹿岛被称为“黄嘴白鹭之乡”,其繁殖地则是在菲律宾的棉兰老岛。冬候鸟灰鹤也有一部分在大连福州河一带越冬没,每年11月份来,每年三四月份走。
鸟类迁徙受生态和生理双重因素驱动。光照长短、温度变化引发鸟类体内的激素发生变化,激素给鸟大脑发出信号,这地方不适合生存了,它就离开了。而气候异常和栖息地变化也会改变它们的迁徙路径。
鸟类靠什么导航?有视觉定向(利用山川湖海、建筑物等标志物)和非视觉定向(日月星辰、地磁场等)两类假说,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形成鸟类的方向感。
然而,鸟类迁徙正受到多重威胁。气候干旱可能导致觅食地食物短缺,致鸟类死亡。滩涂开发、城市扩张侵占栖息地,而石油污染和塑料垃圾更是严重危害。塑料在海洋中产生类似鱿鱼的气味,致使嗅觉灵敏的海鸟误食后无法消化,直至死亡。
近年来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滨海风电和光伏项目大量兴建,有些建在鸟类栖息地以及鸟类迁徙通道上,也需慎重评估其对鸟类迁徙和栖息的影响。
鸟类多样性本身就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鸟通过捕食鱼虾和底栖生物,将海洋食物链状态直观反映出来,是监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敏感指标。海洋健康意味着稳定、可持续的平衡状态。通过鸟类监测,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水清滩静、人海和谐”。
策划制作
演讲人丨李洪波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高级工程师
责编丨艾静
审校丨徐来、林林
来源: 科普中国说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