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饰到摆件,色彩斑斓的“石头”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但您是否思考过:它们为何拥有千变万化的颜色与形态?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地辨别它们?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石头”的实用知识,并聊聊近期备受关注的水晶话题,带大家更科学地认识身边的各类石头。

矿物颜色 分“自色、他色、假色” 三类 

什么是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通常以固态形式存在,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有哪些颜色呢?根据矿物颜色形成原因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三类。

所谓“自色”:是指矿物自身所固有的颜色,致色物质是矿物本身的组分,而非机械混入物。

“他色”:则是矿物除自身组分外,因掺杂了其他杂质或微量元素而显现的颜色,比如红宝石能呈现红色,是因为其中掺杂了铬元素;蓝宝石的蓝色,则源于钛元素的存在,这两种颜色都属于他色。

还有一类“假色”:多是矿物表面因氧化、形成水化膜或存在裂隙,导致光线发生衍射而呈现的颜色。如斑铜矿表面独特的蓝、靛、红、紫斑驳的彩色,就是假色。需要注意的是,鉴定矿物时,自色是我们识别鉴定矿物基本参考。

    条痕色 用瓷板“画一画” 找出矿物的 “真实颜色”

    条痕色也是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具体方法是取一块小瓷板,将矿物在瓷板上刻画,此时矿物的自色就能清晰呈现——并非肉眼看到的表面颜色就是其真实自色。

    比如赤铁矿,肉眼观察显晶质的呈铁黑色到钢灰色,隐晶质的呈暗红色,但它在瓷板上留下的条痕色是樱桃红色,这才是它的自色。通过白瓷板刻画,能有效消除假色、减少他色的干扰,让矿物自色更突出。不过这种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矿物,像钢玉、金刚石这类硬度极高的矿物,在白瓷板上无法刻画出条痕,所以条痕色鉴定法存在一定限制。

    结晶习性 矿物在三维空间的“生长形态” 有规律

    再来说矿物的结晶习性,它指的是矿物在三维空间中发育形成的形态。

    不同矿物的结晶不同:

    有些矿物倾向于在单一方向发育,形成柱状、条状形态,比如硅灰石,就是典型的单向结晶矿物。有些矿物则会向两个方向同时发育,形成类似平面的形态,常见的有片状、板状,比如我们熟悉的云母,就是典型的片状矿物,呈一片一片的形态。还有重晶石,多为板状形态。

    此外,部分矿物会在三维空间全面发育,有的形成立方体,比如黄铁矿;有的形成粒状,像石榴籽一样,有一种名为石榴子石的矿物,就是在三维空间中发育成粒状的。通过观察矿物的结晶习性,我们也能对其进行初步判断。

    解理与断口 敲击矿物后,看“断裂面” 辨种类

    除了上述特征,矿物的解理和断口也能辅助鉴定。

    矿物被外力破坏时,根据自身的性质不同,呈现出的形态也各异,破碎方向有规律的称之为解理,破碎方向无规律的称之为断口,二者互斥,有解理就不易出现断口。比如云母,敲击后会出现薄片状光滑平面,这就是它的解理特征。再比如石英,断口常呈现类似贝壳的形态,被称为贝壳状断口。有些矿物(如电气石)会形成锯齿状的断口,还有些矿物(如高岭土)断口则非常平整。

    水晶真相:没有“特殊能量”,但可安心佩戴

    我们再聊聊水晶。近期很多人关注水晶,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商家在炒作“能量石” 概念,还将水晶与星座、性格绑定,宣称佩戴水晶能获得正向反馈。


    不过之前有个小插曲:今年1月份,昆明长水机场海关在对入境旅客进行监管查验时发现,1名旅客触发核辐射监测设备警报,该旅客随身携带的“能量石”辐射超出现场环境本底值20倍。当时部分媒体配图用了水晶,导致很多人误解水晶有辐射。这里要澄清的是,水晶本身不含放射性物质,大家可以安心佩戴,但要说它能“对抗各种问题”,其实更多是给人积极的心理暗示,并非真有特殊功效。

    从专业角度来看,水晶、玛瑙和玉髓的化学成分相同,都是二氧化硅,只是外观形态不同,人们却因形态差异赋予它们不同含义,进而影响了价格—— 很多时候石头的价格高低,与文化氛围、市场需求密切相关,而非单纯由其本身的物质价值决定。

    古代采矿智慧:宋朝人没有现代工具,也能“精准劈石”

    说到石头开采,其实我国古代就有很高明的工艺。比如在湖州发现的宋朝采矿遗址,发现当时人们面对坚硬的岩石,没有现代工具,他们采用了“楔子法”:在岩石上钻出排列整齐的孔洞,将金属或硬木楔子放入孔洞,通过锤击使楔子深入岩石,产生向外的挤压力,使岩石沿预定方向裂开,非常巧妙。

    不过在古代,这些石头多用作建筑材料,从价格角度看并不昂贵,现在有人喜欢收藏这类古矿相关的石头,更多是出于个人兴趣,作为收藏也很有文化意义。

    希望这些关于矿石和矿物的小知识能帮大家更好地认识身边的石头!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