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文化整理研究重大成果——《宋版集萃》(第一辑)发布之际,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陈红彦如约而至。这位深耕古籍领域多年的学者,带着对宋版典籍的珍视和对中原文化的热忱,畅谈宋版书的价值、甲骨文的奥秘以及古籍活化的创新之路。
提及《宋版集萃》,陈红彦满是赞叹:“此次《宋版集萃》精选38种典籍,选用的底本很多是现存此书的最早版本,文物、资料价值很高,其中《范文正公文集》选用的是国家图书馆藏北宋刻本,是馆内1000部宋本中公认的3部北宋刻本之一,部分底本还从海外‘漂泊归来’,每一部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
宋代是我国雕版印刷大规模成熟应用的“黄金时代”,当年刻书数量达数万部。可历经千年风雨,如今存世宋版书仅约3500部,且不少是残本或经修补的递修本,“物以稀为贵”的稀缺性让其成为古籍界的“明珠”。更难得的是,宋版书一改写本时代抄错 抄漏的弊端,以固定版片形成“定本”,成为研究宋前文献的“活化石”。“宋版书有纸坚刻软之美,开卷自有一种书香。”陈红彦说。
《宋版集萃》(第一辑)发布会在开封博物馆举行。为何选择在开封发布?陈红彦的答案带着对历史的敬意:“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是雕版印刷大规模发展的地方。”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科举兴盛带来的书籍需求、城市化进程催生的商业流通,让汴京成为当年的刻书重镇。“如今,使用高清影印技术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宋版典籍‘回到’故乡,也是一种双向奔赴。”她补充道。
聊起甲骨文,陈红彦介绍,国家图书馆藏有35651片甲骨,其中35451片带文字,是研究早期文字的“富矿”。“目前还有约三分之二的甲骨文没被破解,就像等着我们解锁的‘上古密码’。”她说,馆方正加紧整理出版,用高清拍照、专业排版让甲骨文“走出库房”。
谈及古籍活化,陈红彦分享了许多有趣的实践。针对《山海经》,国家图书馆建立了相关知识库,里面有涂色游戏、故事音频,家长陪孩子涂神兽、听“精卫填海”,古籍成了亲子互动的“纽带”。文创开发也不甘落后,丝巾、酒杯印上典籍元素,既美观又实用,真正实现了“文化破圈”。她说:“现在借助AI、数据库,大家在指尖上就能翻看古籍,还有古音吟诵进家庭、进校园,让古籍不再是藏在深闺的‘老古董’,而是融入日常的‘文化伙伴’。”
“宋版书、甲骨文都是中华文明的‘文脉基因’。我们做的不只是保护,更是让这些‘老宝贝’跟上时代脚步,在当下焕发新活力,让千年文脉一直传下去。”采访结束,陈红彦对未来充满期待。
来源: 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