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迄今为止病死率几乎100% 的人畜共患病,一旦发病,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但它并非无法预防——科学的暴露后处理,能将风险降至最低。掌握以下核心知识,就是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屏障。

一、哪些情况算“狂犬病暴露”?

并非所有动物接触都需恐慌,关键看是否存在“病毒侵入可能”。根据风险等级,暴露分为三级,处理方式完全不同:

I级暴露:无需处理。如动物舔舐完整皮肤,或仅接触动物毛发、粪便,皮肤无任何破损。

II级暴露:需立即处理伤口+接种疫苗。包括裸露皮肤被轻咬、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或破损皮肤接触动物唾液。

III级暴露:需立即处理伤口+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接种疫苗。如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抓伤、破损皮肤被舔舐、暴露于蝙蝠。

二、立即规范处理伤口

无论暴露级别,受伤后1小时内的伤口处理至关重要,这能直接减少病毒残留量。正确步骤分四步:

1. 冲洗:用流动的清水(如自来水)持续冲洗伤口,尽可能冲掉唾液和病毒。

2. 消毒:冲洗后,用稀碘伏或医用酒精消毒伤口,避免细菌感染。

3. 就医:立即前往正规医院犬伤门诊,由医生评估暴露级别并制定方案。

4. 禁忌:处理期间和接种疫苗后,避免饮酒、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减少身体应激反应。

三、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开

很多人对狂犬病疫苗存在误解,导致错过最佳预防时机,以下3个常见误区必须澄清:

误区1:“家养宠物打过疫苗,我就不用打了。

错误。宠物疫苗保护的是宠物不发病,无法100%保证其不携带病毒。只要人发生II级及以上暴露,无论宠物是否免疫,都需按流程处理。

误区2:“伤口很小,没出血,不用打疫苗。

错误。狂犬病病毒可通过微小的皮肤破损侵入,即使看不到出血,只要皮肤有划痕、红肿,就属于II级暴露,必须接种疫苗。

误区3:“过去打过疫苗,这次暴露不用再打了。

需分情况。若全程接种过疫苗后3个月内再次暴露,通常只需处理伤口,无需再次接种;如果超过3个月,具体需医生根据疫苗类型和暴露时间判断进行接种。

四、日常预防,从源头管理

避免接触流浪狗、猫,不逗弄陌生动物;家养宠物定期接种狂犬病疫苗,遛狗牵绳,避免宠物咬伤他人;儿童户外活动时,需成人陪同,远离动物聚集区域。

狂犬病虽“致命”,但只要记住“暴露即处理、及时打疫苗、源头严管理”这三句话,就能有效规避风险。健康无小事,一次科学的预防,远比任何补救都更有意义。

来源: 健康科普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