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靳惠珍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审核:蔡迎彬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结肠癌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位居所有癌种的第二位。结肠癌往往是由结肠息肉演变而来,因此,预防结肠癌的重要措施之一便是及时发现并治疗结肠息肉,阻断息肉向结肠癌演变的进程。
结肠息肉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结肠壁上冒出的“小肉包”,其本质是结肠黏膜的新生物。这些“小肉包”起初看起来往往“温顺无害”,但实际上如果不加干预,它们可能演变为可怕的结肠癌。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1.结肠息肉的病因有哪些?
结肠息肉的产生并非偶然,遗传因素是幕后推手之一。例如,有家族史(即直系亲属中有人被确诊为结肠息肉或者结肠癌)的人群更容易罹患结肠息肉。
另外,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也是重要诱因,比如常年钟爱油腻食物,忽略膳食纤维的补充,这就如同给肠道安装了“刹车”,使肠道蠕动变慢,有害物质有机会在肠道中滞留,增加罹患息肉的风险。
再者,长时间坐在办公室工作或者窝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等,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以及放纵自己吸烟、酗酒,这些行为都是在亲手为结肠息肉和结肠癌铺设快速通道。
2.如何防范结肠息肉呢?
第一步,确保每餐都有充足的纤维素摄入,比如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和富含纤维素的五谷杂粮,它们就像肠道中的清道夫,能加速代谢废物排出,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滞留时间。
第二步,每天安排适量的体育活动,运动不仅可以激活肠道活力,也有助于提高抵抗力。
第三步,果断对烟草说“不”,限制酒精摄入。研究表明,吸烟和酗酒,就像是对结肠挥舞的无形刀剑,悄悄增加息肉形成的风险。
3.如何发现并治疗结肠息肉呢?
揪出结肠息肉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结肠镜检查。它是通过一根装有高清摄像头的灵活管道,深入到肠道的内部查找息肉并且观察息肉的形态特点,还能采集息肉样本送到实验室进行病理分析,以判断这个“小肉包”究竟是良性还是恶性。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形状、数量及病理报告制定治疗方案。我们常用的内镜下切除方法有四种。
(1)钳夹活检术:是利用活检钳直接钳抓息肉,并且进行切除,适用于直径≤5 mm的无蒂息肉。其优点是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不易影响病理结果;但缺点是复发率高。
(2)内镜氩等离子体凝固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电凝技术。其优势为电凝深度均匀可控、不易产生焦痂、手术烟雾少等。使用这一技术可以直接处理息肉和较小的腺瘤,操作简单,疗效稳定,并发症少。治疗后,患者需要做好日常身体护理保健工作,可能需要3~7天恢复,期间需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是在内镜下将黏膜病灶完整切除的成熟手术,是一种结合内镜息肉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注射术发展而来的治疗方法,属于择期诊断性或根治性手术。EMR适用于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以及<2 cm的扁平息肉。EMR手术是一种微创操作,对患者身体的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医生可根据情况选择门诊切除。它适用于切除消化道息肉、早期消化道癌前病变、良性肿瘤及早期消化道癌症等。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通常为1~2周,具体时间取决于息肉和病变的大小及患者的健康状况。对于无并发症且息肉较小的患者,恢复时间相对较短;对于存在并发症或息肉较大的患者,恢复时间相对较长。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科学规律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以防因活动过多、进食粗糙而损伤创面导致出血。同时,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定期来医院复查,如出现腹痛、黑便等症状应立即就诊。
(4)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指利用各种电刀对>2 cm的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的内镜微创技术。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发展,ESD已成为消化道早期癌变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该手术需要患者住院治疗。与外科手术相比,ESD创伤小,患者易耐受,同一患者可接受多次ESD治疗,同时一次也可以进行多部位治疗。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禁止重体力劳动,规律饮食,注意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如出现胸痛、腹痛、腹胀或黑便等症状应立即复诊。术后1周或1个月后复查,患者家属要做好照护工作,以保证患者日常生活。
多数体积小而稳定的结肠息肉,医生通常会在结肠镜下实施微创手术,进行精准摘除。这一治疗的好处是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而对于那些体积较大、位置特殊或从形态特征上看恶性倾向明显的息肉,则可能需要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将其“斩草除根”。
4.小结
总之,对待结肠息肉,我们需要牢记六字箴言:早发现、早治疗。尤其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患上结肠息肉的风险显著提高,因此,建议积极接受结肠镜筛查。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家族史的朋友更应提高警惕,尽早开启筛查。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通过合理膳食、积极锻炼及摒弃不良嗜好等来降低结肠息肉的发病概率,防患于未然。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