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饿虎饥鹰
【释义】:像饥饿的老虎和老鹰一样。比喻凶猛贪婪、急于攫取的形象。多形容贪官污吏或凶残之徒对财富、权力的迫切追求。
【出处】:最早见于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饿虎饥鹰,不可饱饫。” 唐代房玄龄《晋书·郤诜传》亦用:“饥鹰饿虎,窥觇殆遍。” 皆以猛禽猛兽的饥饿状态比喻人之贪欲。
【拓展】:“饿虎饥鹰”常与“豺狼成性”“如狼似虎”等近义词并列,强调凶残与贪婪的本性。例如:旧社会催租逼债的豪强,如同饿虎饥鹰般盘剥百姓;某些贪得无厌的腐败分子,其行径亦是饿虎饥鹰的真实写照。反义词如“清正廉明”“仁心仁术”,则形容为官清廉、心地仁慈。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鹰”特指鹰科猛禽,其在饥饿状态下会展现出极强的攻击性和耐心。这种自然界的生存本能,被古人敏锐地捕捉,并用以刻画人性中强烈的贪欲和凶残的一面。
小档案
名称:鹰(泛指鹰科猛禽,如金雕)
英文名:Eagle
学名:Aquila chrysaetos(金雕)
体长:66-102厘米
翼展:1.8-2.34米
体重:3-7千克
隶属科目:脊索动物门,鸟纲,鹰形目,鹰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分布广泛,多栖息于高山、草原、森林等开阔地带。
魅力靓照:
鹰眼如炬,洞察秋毫(图片来源:Pixabay)
金雕锁定目标,俯冲捕食(图片来源:Pexels)
外形特征:
鹰的体型雄健,喙强劲且尖端带钩,是撕扯猎物的利器。爪巨大而有力,趾尖弯曲如钢钩。羽毛多呈褐色,翼展宽阔,尾羽形状多变。最显著的特征是其锐利如炬的眼神,视觉敏锐度是人类的8倍以上。
生活习性:
顶级捕食者:处于食物链顶端,捕食中型哺乳动物、鸟类等,食谱广泛。
高空霸主:常借助热气流在高空盘旋,视野开阔,能发现数公里外的猎物。
饥饿驱动:饱食后可数日不猎,但饥饿时会变得极具攻击性,捕食策略更为激进,耐力惊人,可长时间追踪目标。
奇闻轶事:饥饿的鹰化身“能量守恒大师”?真的假的?真的!
研究表明,鹰在食物匮乏期能启动惊人的“节能模式”。它们会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像一尊雕塑般长时间静立枝头或崖壁,将能量消耗降至平时的60%。但一旦发现猎物,其爆发力却更为恐怖:饥饿状态下的金雕,俯冲时速可达惊人的300公里,爪击力量能瞬间捏碎狼的头骨!这种“静若处子,动若雷霆”的特质,正是“饿虎饥鹰”一词最生动的生理学诠释。
更令人胆寒的是其“精准消耗计算”:鹰的大脑能像计算机一样评估每次捕猎的能量消耗与预期回报。若捕食小体型猎物(如野兔)消耗能量大于所能补充的,它们会选择放弃,转而耐心等待更有价值的目标(如幼年羚羊)。这种冷酷的成本效益分析,确保了在最饥饿的状态下也能做出最“高效”的猎杀选择。
因此,“饿虎饥鹰”不仅描绘了贪婪的表象,更揭示了自然界生存竞争背后的残酷逻辑:极度的需求,催生出极致的计算与致命的效率。
来源: 喜涮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