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深夜,刷完了所有社交媒体,追完了最新的剧集,手机屏幕暗下去,映出自己略带疲惫的脸。一种莫名的、空落落的感觉悄然袭来。你似乎拥有很多——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几个可以约饭的朋友,一个不算太糟的住所。但心底总有一个声音在问:“然后呢?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你不是一个人。
根据相关报告,在18至35岁的成年人群中,有超过40%的人时常感受到一种无意义感和空虚感,即使生活节奏忙碌,内心却像一片荒原,难以体验到真正的满足和愉悦。这不是临床意义上的抑郁症,却像一种弥漫性的“精神感冒”,让我们对一切都提不起劲,感觉生活只是一场机械的重复。
这种空虚,不是“闲着没事干”,而是“忙着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它悄然无声,却拥有巨大的侵蚀力。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种现代人的集体症候——生活的空虚感,从何而来,又该如何安放。
一、 空虚感的源头:当生命之流陷入停滞
知名心理专家罗清军提出了五维流动的身心健康模型,从这个视角来看一个健康、有活力的生命状态,应当是流动的,我们的思维、情感、关系和对意义的感知,都像一条奔涌的河流,不断有新的活水注入,不断向前,不断塑造新的形态。而空虚感,恰恰是这条河流停滞、干涸甚至陷入死水一潭的信号。
1. 外部世界的“标准答案”扼杀了内部的探索之流
从小,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标准答案”的世界里。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份稳定工作、买房、结婚、生子……这条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幸福流水线”清晰明了。我们像完成一项项任务一样向前奔跑,很少有机会停下来问自己:“这是我真正想要的吗?”
当我们拼尽全力,终于抵达某个“打卡点”时,却发现预期的满足感并未降临。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内心的意义感之流停止了。我们没有去探索自己独特的渴望、价值和激情,只是被动地承接了外部的期望。就像一条本该自己寻找出海口的河流,被强行导入了预设的运河,虽然方向明确,却失去了奔腾的野性与创造的活力。我们拿着别人给的地图,走完了全程,却依然找不到自己的宝藏。
2. 消费主义与快感循环,让情绪之流变得肤浅而短暂
现代商业社会擅长制造欲望,并承诺“购买即满足”。我们通过购物、美食、短平快的娱乐内容来寻求即时刺激。多巴胺的快速分泌确实能带来片刻的欢愉,但这种愉悦是短暂的,它无法沉淀为深层次的、持久的满足感。
这导致我们的情绪之流变得极其浅表。我们习惯了“刷-笑-忘”的快速循环,却失去了体验和涵容更复杂、更深层情感的能力。当兴奋的浪潮退去,留下的便是更大的空虚和对下一次刺激的更强烈渴求。我们陷入了一个用“爽”来填补“空”,却让“空”变得更大的怪圈。
3. 思维的僵化与认知的停滞
成年后,很多人便停止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这里的学习不是指职业技能培训,而是指对世界保持好奇,允许自己的认知之流不断被刷新。我们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用过去的经验来解释一切新事物,对不同的观点缺乏耐心,不再阅读有深度的书籍,不再挑战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当一个大脑停止了新知识的流入和新连接的建立,它就会像一潭死水,逐渐滋生倦怠和腐朽的气息。我们会觉得“一切都不过如此”,不是因为世界真的不再精彩,而是我们关闭了通往精彩的那扇门。
4. 关系的“量化”与“功能化”,阻断了情感的真实流动
我们的社交似乎从未像今天这样便利,但深度连接却变得稀缺。通讯录里有成百上千的好友,能深夜倾诉的却寥寥无几。关系常常被功能化,他是我的同事,她是我的合作伙伴,我们在关系中扮演角色,却很少袒露真实的自我。
健康的关系之流,需要情感的相互滋养、脆弱面的彼此看见。当我们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只展示光鲜亮丽的一面,内心的孤独与脆弱便无处安放。这种情感上的堵塞,使得关系无法为我们提供真正的能量支持,反而成为一种需要维持的人设负担。
5. 与自然和身体的“失联”
我们越来越多地生活在人造的环境里,被屏幕和水泥包围。我们习惯了通过抽象的概念和数字来理解世界,却忘记了用身体去感受阳光的温度、风的触感、草木的生长。我们的感知之流被窄化了。
同样,我们与自己的身体也常常是失联的。久坐、熬夜、用外卖敷衍肠胃……身体发出的疲惫、紧张或不适的信号被我们忽略。身体本是我们感知世界、体验生命的最基本载体,当这个载体被我们漠视,我们与真实世界的连接就断开了最重要的一环,漂浮在半空中的心灵,自然难以找到踏实的落脚点。
二、 对抗空虚感:让生命的河流重新奔腾
看清了空虚感的源头,我们便知道,解药不在于找点事做,而在于让生命重新流动起来。这需要从一些简单的、即刻可做的小事开始,也需要一些更长远的、根本性的改变。
A. 即刻可以开始的“微流动”练习
这些方法,旨在为你停滞的河流,凿开一些小口,引入活水。
1. 启动你的感官,与当下建立连接
空虚感常常让我们活在“过去”的懊悔或“未来”的焦虑中,唯独漏掉了“现在”。尝试做一个感官冥想,花五分钟,专注地品尝一颗草莓的滋味,感受它的香气、质地、甜与酸在舌尖的绽放;或者散步时,专心感受脚底与地面接触的感觉,聆听风声、鸟鸣。这能将你迅速拉回现实,让感知之流重新启动。对抗庞大的空虚,先从认真吃一顿饭开始。
2. 创造一个流动时刻
它可以是你喜欢的任何事,如拼图、画画、整理房间、玩乐器、甚至专注地解决一个工作难题。关键是,这件事对你而言有一定挑战,且能提供即时反馈。在流动的体验中,时间感会消失,自我意识退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高度的充实与和谐。每天为自己争取30分钟的流动时间,是驱逐空虚的利器。
3. 进行一次微小而新鲜的尝试
打破僵化的行为模式,给生活注入一点点不确定性。这不需要是巨大的改变。比如,换一条路线上班;去一家从未去过的餐厅点一道名字奇怪的菜;尝试一种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主动和一个平时只是点头之交的同事聊一个工作之外的话题。这些微小的新体验,会像一颗颗小石子,在你的认知和情绪之流中激起涟漪,告诉你:生活依然存在未知的可能。
4. 进行一次关系断舍离与深度连接
花点时间审视你的社交网络。是否有大量消耗你能量的僵尸关系?温和地减少在这些关系上的投入。同时,主动发起一次深度连接。可以约一位真正信任的朋友,不只是聊八卦和抱怨,而是尝试分享一个你最近的困惑,或者一个真实的感受。告诉他/她:“我最近有时会觉得挺空的,你呢?”真实的脆弱,往往是深度连接的开始,能疏通被阻塞的关系之流。
B. 长远来看,需要培养的“根本性流动”
上述方法是“术”,而要从根本上建立起对空虚感的免疫力,我们需要在“道”的层面做出改变。
1. 从消费者变为创造者
这是对抗空虚感最核心、最有效的方式。消费带来的快乐是被动的、短暂的,而创造带来的满足是主动的、深刻的。创造,是意义感的源泉。 它不一定是写小说、办画展。烤一个蛋糕、打理一个小阳台的花草、写一篇工作复盘、为家人策划一次旅行、甚至只是精心构思一条有趣的朋友圈……这些都是创造。当你从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产品使用者,转变为主动的、能将内在想法和情感外化为具体成果的创造者时,你就在为你的人生主动赋予意义。生活本身是空白的画布,空虚是它本来的底色,而执笔作画的人,是你自己。
2. 培养成长型思维,让认知永葆流动
请坚信:你的能力、智慧和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发展的。主动去学习一项与你工作无关但你感兴趣的知识(比如天文、哲学、一门新语言);去读一本会挑战你原有观念的书;在与人争论时,尝试先真正理解对方的立场。让你的大脑成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不断有新物种(新思想)迁入,并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一个始终在成长的人,很难感到长久的空虚。
3. 建立你的意义生态系统
不要将意义感寄托在单一支点上(比如只有工作,或只有家庭)。那太脆弱,一旦崩塌,整个生命意义体系都会崩溃。尝试建立一个多元的、互相支撑的“意义生态系统”。比如:
工作的意义不仅是谋生,也可以是解决问题、帮助他人、实现小小的自我价值。
爱好的意义是纯粹的愉悦,是心流的通道,是另一个维度的自我表达。
关系的意义是爱与被爱,是彼此见证成长,是在世界上的深刻回响。
社区/公益的意义是超越小我,与更大的世界产生连接,感受到自己是宏大叙事的一部分。
当你的意义感来源像一棵树,有多个根系深入生活的不同土壤,那么即使某一根茎受损,整棵树依然能茁壮生长。
4. 练习与空虚共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心态转变是: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消灭空虚感。它和快乐、悲伤一样,是人类情感光谱的一部分。它是生命在提醒我们:是时候停下来,向内看看了。
当空虚感来袭时,不要恐慌地试图用噪音和忙碌立刻填满它。试着把它当作一个客人,允许它存在,静静地观察它带来的身体感受和情绪。你会发现,当你不再奋力抵抗,它反而会像一片云,缓缓飘过。真正的充实,不是没有空隙,而是光能透过缝隙照射进来。
生活的空虚感,提醒着我们生命的河流需要疏浚、需要新的源头活水。它不是一个需要被战胜的敌人,而是一个需要被聆听的信使。
它告诉我们,是时候放下那张不属于自己的地图,去亲手绘制旅途的风景;是时候从信息的洪流中上岸,扎进创造的深水区;是时候从功能的网络中抽身,潜入关系的温暖洋流。
愿我们都有勇气,让思维流动,打破认知的壁垒;让情绪流动,接纳所有的潮起潮落;让关系流动,在真实的碰撞中彼此照亮;让意义感流动,在主动的创造中,一天一天,活出生命的饱满与具体。
因为,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一个需要去寻找的固定答案,而是一个通过体验去不断生成的流动过程。
罗清军,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特约讲师、五维流动身心健康模型提出者。
来源: 社会心理服务专家谈